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習近平連續四年參加上海團審議都説了啥

2016年03月06日 13:44:37  來源:新華網
字號:    

習近平連續四年參加上海團審議都説了啥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5日下午在參加他所在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保持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 氣、蓬勃向上的朝氣,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著力加強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各項措施系統整合,著力加快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 心建設步伐,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

  上海代表團討論氣氛活躍、發言熱烈。楊雄、李斌、金東寒、顧晉、邵志清、沈志剛、朱志遠、奚美娟等8位代表分別就全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技工隊伍 建設、提升産學研合作實效、深化企業醫院改革、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發展社區養老事業、加強文化事業青年人才隊伍建設等問題發表意見。習近平邊聽邊記, 同代表們深入討論。

  在認真聽取代表發言後,習近平作了發言。他首先表示完全贊成政府工作報告,強調過去的5年是我國發展很不平凡的5年,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開拓創 新,不畏艱險、頑強奮鬥,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又上了一個大臺 階,我國人民生活水準又上了一個大臺階,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又上了一個大臺階。

  習近平充分肯定一年來上海勇於改革攻堅、聚焦創新驅動取得的新成就。他強調,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做好各項工作非常重要。他 希望上海堅持以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為突破口,全力深化改革攻堅,使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核心任務是制度創新。要深 化完善基本體系,突破瓶頸、疏通堵點、激活全盤,聚焦商事制度、貿易監管制度、金融開放創新制度、事中事後監管制度等,率先形成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 營商環境,加快形成公平、統一、高效的市場環境。

  習近平指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就要講辯證法、兩點論,“看不見的 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關鍵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該放給市場和社會的權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該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要深化行政審批制度 改革,推進簡政放權,深化權力清單、責任清單管理,同時要強化事中事後監管。要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好國有資産流動平臺作用,著力降成本、提品質、 增效益,真正使企業成為市場主體。

  習近平強調,創新發展理念首要的是創新。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上海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要抓住時機,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全面 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力爭在基礎科技領域作出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要以更加開放的視野引進和集聚人才,加快集聚一批站在行業科技前 沿、具有國際視野的領軍人才。

  習近平指出,要按照“三去一降一補”要求,加快産業結構調整,既努力為經濟發展籌集動員更多要素和資源,又著力促進産業優化升級。要引導增量、優化存量、 主動減量,積極推動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全面提升上海實體經濟發展能級和水準。

  習近平還就當前兩岸關係發展發表了看法,他指出,上海及周邊地區有不少臺資企業,同臺灣方面的人員往來和交流合作比較多。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 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擺脫緊張動蕩、走上和平發展道路,各領域交流合作蓬勃發展,同胞往來更加密切,臺海呈現安定祥和局面。兩岸 同胞對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充滿期待,我們不應讓他們失望。

  習近平強調,我們對臺大政方針是明確的、一貫的,不會因臺灣政局變化而改變。我們將堅持“九二共識”政治基礎,繼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九二共識”明 確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性質,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行穩致遠的關鍵。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意涵,兩岸雙方就有了共同政治基礎,就可以保持 良性互動。我們將持續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增進同胞親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靈距離,增強對命運共同體的認知。我們將堅決遏 制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行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讓國家分裂的歷史悲劇重演。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和堅定意志,也是我們對歷史對人民的 莊嚴承諾和責任。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需要兩岸同胞共同維護,開創共同美好未來需要兩岸同胞共同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兩岸同胞攜起手來同心幹。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等參加審議。

  過去三年,習近平怎麼説,上海怎麼做

  三年來,每逢3月5日,人民大會堂上海廳總會記錄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的囑託與厚望:

  “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2013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上海立足全局、突出重點,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不斷為創新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先行先試大膽創新”——2014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上海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努力走出一條符合特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社會治理新路子。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上海繼續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 先行者,在以開放促改革方面繼續走在前列、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繼續走在前列、在創新社會治理方面繼續走在前列、在從嚴管黨治黨方面繼續走在前列。

  三年來,上海的每一步改革攻堅、創新探索、治理實踐,都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重托,始終牢記承擔國家戰略的責任與光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明確表示,我們的一切工作,要立足上海,但要更多算國家賬、戰略賬、長遠賬。“凡是有利於國家利益、大局發展的工 作,我們要毫不遲疑地做,堅持不懈地抓;凡是中央確定的戰略謀劃、佈局和任務,我們要主動承接、積極參與、自我加壓;凡是符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 享發展理念的事,我們要勇於率先探索,樂於做打基礎、育人才、建機制、造環境的活。”

  排頭兵、先行者,承載著特殊的使命;幹在實處、走在前列,意味著特別的擔當。三年曆程,也是對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戰略、新思想的不斷領會與踐行。

  在以開放促改革方面繼續走在前列 不做盆景做苗圃

  要勇於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和利益固化的藩籬,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以開放的最大優勢謀求更大發展空間——習近平2013年3月5日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説。

  2016年初春,上海改革清單在不斷變長。

  春節剛過,“證照分離”改革、公安改革、媒體改革……一連串全新的改革試點漸次推開。

  追溯源頭,2013年9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2014年6月,上海成為全國首批司法改革試點省份;2014年9月,國務院選擇上海作為全 國高考綜合改革兩個試點之一;2015年2月,《上海市開展進一步規範領導幹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經商辦企業管理工作的意見》獲中央深改組通過;2015 年11月,全國群團改革在上海試點啟動……

  這些涵蓋了經濟體制、社會公平、城市體系、民生關切、治黨管黨等方面的改革,不僅覆蓋面極廣,重點亦十分突出。它們都是全國改革的關鍵環節,都是“一招突破、滿盤皆活”的重要落子。

  “深水區”的改革,不僅是形變,更有“質變”。觀察這些改革,自貿試驗區是一扇窗口。

  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為推進新形勢下改革開放提出的重大舉措,是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而開放,正是上海最大的優勢。

  2014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寄語上海自貿區:要牢牢把握國際通行規則,加快形成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基本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

  是年5月,他在上海考察時表示,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塊大試驗田,要播下良種,精心耕作,精心管護,期待有好收成,並且把培育良種的經驗推廣開來。

  2015年3月5日,總書記再次指出,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實踐,披堅執銳、攻堅克難。要著眼國際高標準貿易和投資規則,使制度創新成為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

  “上海不能栽盆景,否則就失去了‘先行先試’的意義。”在與習近平總書記面對面交流自貿區改革一年後,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兆安回望道,做制度創新的“領跑者”,才是改革本意:“總書記的這個要求,上海一直沒有忘。”

  這三年,商事登記改革從最開始的1.0版(註冊資本認繳)、2.0版(先照後證)到最新的3.0版(證照分離),給企業帶來更多的改革紅利;政府職能悄然轉變,負面清單制度從區內推廣到區外,成為全國的行政範本。

  2015年4月,上海自貿區從28.78平方公里擴大到120.72平方公里。此前數日,廣東、天津、福建三個新增的自貿區已掛牌,自貿區探索從“獨上高樓”,轉向了“矩陣發力”。

  “不做盆景做苗圃”——上海的每一項改革,都沿襲了自貿區的追求。

  張兆安曾給總書記講過兩個故事:上海自貿區的進口商品直銷中心,市民們趨之若鶩,這就是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自貿區發生的制度變革,革新了政府服務模式,降低了企業的商事成本,政府官員們有點壓力、企業家們很是欣喜,這是制度創新的正效益。

  其他領域也是一樣。作為全國首批司改試點省市,上海確保85%以上的人力資源投放到辦案一線,由“審理者裁判,裁判者負責”。群團改革力破“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傾向,工青婦市級機關分別按40%、30%、30%的比例精簡編制,並將人員下撥到基層一線……

  上海黨政機關、群團組織不惜“動自己的奶酪”,只為群眾獲得感、只為改革“正效益”。一項有價值的改革,正是這兩者的結合體。

  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繼續走在前列 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習近平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説。

  2016年2月18日,張江國家科學中心正式獲國務院批復。

  一年前的3月5日,上海代表團審議現場,建設張江國家科學中心的構想,得到過習近平總書記的積極支援。

  而這一年間,從構想變成藍圖,乃至成為現實的,遠不止一個科學中心。

  2015年,C919國産大型客機在上海成功下線;上海在腦科學和人工智慧等領域佈局了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建成了國家蛋白質中心等一批科技基礎設施;上海光源、超算中心等已有的重大科學設施,亦聯動形成了為全國科學研究服務的綜合性平臺……

  所有這些,都不只是一個項目、一項工程。它們更代表著一個戰略、一種方向——創新。這是上海邁向未來最需依靠的新動力,也是上海承擔國家戰略尤需突破的大課題。

  從2013年起,習近平總書記凡到上海代表團,必談創新。無論是應對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還是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抑或參與更高層次的國際競爭,核心動力都必須來自創新,也只能來自創新。

  而當舉國都需要問創新要動力,作為“先行者”的上海,毫無疑問地應當率先牽住科技創新的“牛鼻子”。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要求上海努力在推進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走在全國前頭、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

  那之後,上海用近1年時間開展了一次全市層面的大調研。2015年5月25日,十屆市委八次全會通過了《關於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 見》“22條”;隨後半年多時間,關於人才、金融、科技成果轉化、財政投入和分配等、智慧財産權保護等多個配套文件悉數到位。

  打造“科創中心”,並沒有囿于一時一地。它不只是一項任務,更是一項戰略,需要經受長久的歷史檢驗,又亟待突破現實的關鍵環節。

  上海的努力,圍繞著總書記提出的一組坐標:牢牢把握科技進步大方向、牢牢把握産業革命大趨勢、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舉措。借由“科創中心”建設,上海進一步 明晰了“四個中心”尤其是“經濟中心”的內涵;借助自貿試驗區擴圍機遇,張江自主創新試驗區和自貿試驗區實現“雙自聯動”;針對制約創新的體制機制瓶頸, 上海主動取消調整行政審批、修訂優化相關政策;瞄準人才這一創新之基,一批新政適時推出,堅決破除門戶之見。

  可貴的是,上海的上上下下,正在形成這樣的自覺:一切不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摒棄,一切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都要大膽革除,一切束縛創新創業創造手腳的政府管理方式都要徹底改變。

  “把動力轉換到創新上來,不是個別領域、某個方面的創新,而是全方位的系統創新,”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邵志清説,“這會完全改變一座城市的面貌。”

[責任編輯:梁行]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