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兩會第十一次會談已正式結束了,兩會也簽署了避免雙重課稅以及飛航安全兩項協議。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27日發表評論説,此次會談距離第十次會談,已過了一年半的時間,這中間經歷了太陽花運動、“九合一”選舉、以及反課綱活動,臺灣接下來明年又要舉行領導人選舉,這些變化讓這一次的會談變成了一次非典型會談。
文章説,所謂非典型會談,就是從媒體報導中可知。換句話説,這次會談的主要目的不是會談,而是藉會談來傳達訊息。這些訊息,當然也可以平時即向媒體説明,但論效果,還是在會談的時機最能引起注意。
根據大陸媒體報道,林中森會見張志軍時,張志軍表示,“如果沒有‘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在這一基礎上建立的政治互信以及相關制度化協商機制就會坍塌。”這一句話,用了坍塌這兩個字,顯然經過斟酌,用以表示其後果之嚴重。當然這不是説給林中森聽的,而是説給蔡英文以及臺灣民眾聽的。用白話文來説,如果明年是由民進黨執政,又如果民進黨不接受“九二共識”,那就沒有政治互信,也沒有兩會協商,至於過去所簽的協議,大陸則是不願此時説死,但保留未來收放的彈性。
大陸的態度,其實早在預料之中,該報也曾多次指出,大陸不可能在“九二共識”這個門檻上有所退讓。大陸處理對外關係,一方面非常務實,另一方面也強調原則,尤其是長期性的原則。“九二共識”雖然形之於1992年,但在2005年之前,尚不足成為政治互信基礎,一直到2005年連戰訪問大陸,與胡錦濤共同發佈五項和平願景之後,才正式成為政治互信的基礎。更重要的是,“九二共識”已列入大陸的正式文件之中,這代表大陸已不可能在此一議題有所退讓。對大陸來説,如果“九二共識”可退,那就無可不退了。
此外,對大陸來説,兩會協商中斷,並不代表兩岸交流中斷。假設兩岸交流持續,而兩岸協商中斷,那其實受到傷害的是臺灣的利益,因為交流所衍生的問題無法解決,原有協議所産生的問題無法處理,像陸客轉机這樣的議題更不用説了。當然,臺當局如果想要管制交流,那就會回到陳水扁當局時期,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很多交流就化明為暗,政府想管也管不了。
或許有人質疑,柯文哲沒接受“九二共識”,不是也去上海參加雙城論壇了嗎?該報評論日前已指出,臺當局與地方城市首長是兩套標準。像柯文哲,也表態對“九二共識”表示尊重與理解,而不是像李登輝與民進黨一樣全盤否認。至於臺當局,張志軍的説法已明白指出,理解與尊重是不夠的,必須雙方都接受,才能在既有基礎上繼續往前推進。
“九二共識“對大陸來説,是最低門檻,是政治互信的門票;但對民進黨來説,卻是一個高門檻,是政治贖金。這齣戲會怎麼演下去,目前尚未可知,但臺灣民眾可不能以為自己只是觀眾而已,事實上,臺灣民眾也是戲中人,也可以決定戲怎麼唱,不是嗎?
[責任編輯:李學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