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示範工程。新華社記者魏培全攝
外媒稱,隨著中國加緊增加核電生産以應對不斷增長的電力需求和減少碳排放,中國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應該對核廢料作後處理還是將其儲存起來?
據 美聯社1月14日報道,核不擴散的支援者警告説,回收利用核廢料會産生可用於製造核武器的钚,從而構成安全風險並可能在東亞地區引發核競賽。美國哈佛大學 的一份最新研究報告給出了另一個反對後處理的理由,即後處理從經濟角度來看沒有意義。一名中國高級核工程師是該研究報告的合著者。
該研究報告稱,通過儲存用過的核燃料,中國可以省下數百億美元,而省下的錢則可用於研究和建造核反應爐。該報告建議暫緩斥鉅資進行核廢料後處理和建造所謂的“增殖”反應堆。“增殖”反應堆生産的钚會大於消耗量。
該研究報告説:“中國有的是時間,它擁有大量的鈾來保持未來幾十年的核增長,而幹式貯存桶可以提供一種安全、可靠、高效的處理廢棄核燃料的方式,從而將一切抉擇留待今後來作。”
報道稱,中國自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便以實現“封閉式”核迴圈為目標,即迴圈使用反應堆燃料而不是使用一次便將其丟棄。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對美聯社説,這一直是中國的政策,目的是提高鈾資源的使用率並減少核廢料的産生。
但是,由於成本高、技術難度大以及全球市場可獲得的鈾越來越多,實際進行核廢料後處理的國家日漸減少。雖然後處理會降低核廢料的放射性,但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研人員和學生創建的宣傳組織——關注全球問題科學家聯盟稱,這並未減少對核燃料儲存和安全處理核廢料的需要。
美國的專家表示,在中國考慮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核廢料後處理之際,中國國內核機構的一些內部人士也對這一技術的優點表示懷疑。
該 研究報告的三位作者之一康利(音)就職于負責監管民用和軍用核計劃的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報告的前言説,康利的貢獻主要是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進行成本估 算,因此他不對其他章節的論點負責。例如,該報告強調日本等國家在進行核廢料後處理時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另兩位作者是前白宮顧問、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 學者馬修 邦恩和該學院中國核政策研究項目負責人張輝(音)。
位於華盛頓的不擴散政策教育中心執行董事亨利 索庫爾斯基表示,“對確保中國核電項目按計劃安全進行關心備至”的中國核專家“對迴圈利用钚在財政上、技術上和外交上的風險非常擔心”。美國前防務官員索庫爾斯基就東亞核裂變材料儲量日益增加的風險寫過大量文章。
報道稱,中國的核能源計劃是全世界發展最快的。中國承諾到2030年使低碳能源的比重達到20%,而作為該承諾的關鍵要素,中國力爭在五年內將核能發電量增加一倍。
報道稱,中國在核廢料後處理方面有一些經驗。它之前生産钚是為了軍用。中國于2010年建成了一個民用核廢料後處理工廠。該工廠僅運轉了10天便因技術問題而關閉。
張輝説,中國開始為建造一個新的利用國産技術的核廢料後處理工廠選址,並且正在考慮斥資217億美元與法國國有核公司阿海琺集團合作再建造一個規模大得多的核廢料後處理工廠。
報道稱,中國是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核工業巨頭的重要市場。美國去年放鬆了對與中國的民用核合作的限制,以使美國設計的非軍用反應堆燃料能得到後處理。
一些美國國會議員表示,這可能會導致該地區的核裂變材料數量急劇上升。中國本身便強烈指責反對核武器的日本在國內儲備了足以製造超過1300枚核彈的分離钚。日本在海外儲備的钚更多。
報道稱,中國或許應該留意日本在核廢料後處理方面的經歷。日本與阿海琺集團合作修建核廢料後處理工廠的時間已超過20年,該工廠一直受到工期延誤和成本超支的困擾。
哈佛大學的這份研究報告還表示,在2011年日本的福島第一核電站反應堆熔毀後,“中國公民日益支援使用可再生能源”。
報道説,自那次事故以後,日本的核反應爐一直處於停工狀態。日本最近將核廢料後處理工廠的啟用時間推遲到2018年,以進行更多地安全升級和檢查。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