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揭秘陸軍領導機構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
本報記者 趙飛鵬《中國青年報》(2016年01月02日01版)
2015年12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領導機構、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
“成立陸軍領導機構、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必將成為我軍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載入人民軍隊的史冊。”2016年1月1日晚,國防部新聞事務局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楊宇軍大校就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有關問題接受媒體專訪時説。
為什麼要成立陸軍領導機構
“成立陸軍領導機構,是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作出的戰略決策,是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一個重大舉措。”楊宇軍介紹。
解放軍建立之初僅由陸軍組成。陸軍長期以步兵為主,隨後擁有了騎兵、炮兵、工程兵、通信兵、裝甲兵和防化兵。上世紀80年代以來,增設了陸軍航空兵、電子對抗兵等兵種。經過多年建設,陸軍已由單一兵種發展為諸兵種合成的現代陸軍,成為既能獨立遂行作戰任務,又能與海軍、空軍和第二炮兵實施聯合作戰的強大軍種。
陸軍之前未設立獨立的領導機關,領導機關職能由四總部代行,七大軍區直接領導所屬陸軍部隊。
2013年4月發佈的《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國防白皮書顯示,陸軍部隊包括機動作戰部隊、警衛警備部隊、邊海防部隊和預備役部隊等,陸軍機動作戰部隊包括18個集團軍和部分獨立合成作戰師(旅),有85萬人。
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進入實施階段後,“組建陸軍領導機構”就是重要內容之一。楊宇軍強調,成立陸軍領導機構有利於加快陸軍現代化建設步伐,為健全聯合作戰指揮體制創造條件,也有利於軍委機關調整職能、精簡機構人員。“我們將弘揚陸軍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探索陸軍發展特點和規律,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新型陸軍。”他説。
成立火箭軍,並不意味著中國將改變核政策
“考慮到第二炮兵實際上擔負一個軍種的職能任務,這輪改革將第二炮兵更名為火箭軍。”楊宇軍介紹説,火箭軍是我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是我國大國地位的戰略支撐,也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我們將按照火箭軍的職能定位和使命任務,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火箭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導彈部隊1966年7月1日在北京成立,出於保密方面的考慮,周恩來總理命名它為“第二炮兵”。
國防白皮書介紹,第二炮兵由核導彈部隊、常規導彈部隊、保障部隊、院校、科研機構和機關等組成。第二炮兵作戰指揮權高度集中,實行“中央軍委-第二炮兵-導彈基地-導彈旅”的指揮體制。“第二炮兵遵守國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貫徹自衛防禦核戰略,嚴格執行中央軍委命令,以保證國家免受外來核攻擊為基本使命。”
成立火箭軍,並不意味著中國將改變核政策和核戰略。楊宇軍在接受專訪時表示:“中國始終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堅持自衛防禦的核戰略,核力量始終維持在維護國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準。中國的核政策和核戰略是一貫的,沒有任何改變。”
戰略支援部隊是一支什麼樣的力量
談到新成立的戰略支援部隊時,楊宇軍介紹,戰略支援部隊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新型作戰力量,是我軍新質作戰能力的重要增長點,主要是將戰略性、基礎性、支撐性都很強的各類保障力量進行功能整合後組建而成的。
“成立戰略支援部隊,有利於優化軍事力量結構、提高綜合保障能力。我們將堅持體系融合、軍民融合,加強新型作戰力量建設,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戰略支援部隊。”楊宇軍説。
本報北京1月1日電
[責任編輯:尹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