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鳳凰古城通票啟動 買票進城首日出現購票不暢

2013年04月11日 14:19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4月10日,遊客在鳳凰古城對照門票,尋找票面上的實景。新華社發

  4月10日起,每一位進入湖南鳳凰古城風景名勝區的遊客,不論是否參觀古城內的景點,都將收取148元門票費。收取這樣所謂“一票制”的“進門錢”,到底會給古城旅遊業帶來什麼?記者在第一天展開了調查。

  □古城

  集中售票導致購票不暢

  10日上午8點,雖然下著小雨,但鳳凰古城的遊客依然熙熙攘攘。記者在鳳凰縣旅遊局門口的售票處看到,兩個售票窗口的排隊人數均達到20多人,由於是新規實行第一天,售票速度較慢,隊伍中不時傳出人們的抱怨聲。

  排隊購票的張家界航空國際旅行社導遊熊一峰抱怨説,之前在古城的9個景點售票處均可買票,所以很少排隊,現在集中售票反而變慢了。不過,門票費用含在團費裏,新售票方案對團隊遊客影響並不大。他認為受影響較大的應是散客和自助遊旅客,一些私人景點也會因此利益受損。

  記者看到,由於4月10日是實施門票新規的第一天,古城各個關卡的查驗票人員尚未對散客實施嚴格的門票查驗,散客基本和往常一樣自由出入古城。鳳凰縣旅遊局局長任真君表示,當前的門票是一個試運作階段,今後會加大查驗票力度,未來還將根據具體情況作出調整,希望能逐漸實現平穩過渡。

  □消費者 質疑選擇權被剝奪

  對於148元的“進門錢”,鳳凰縣副縣長蔡龍的解釋是:原來鳳凰古城9個景點的票價是148元,南華山神鳳文化景區的票價是108元,共計256元。兩個景區整合為鳳凰古城風景名勝區後,票價仍是148元,較原來的256元下降了108元,旅客花更少的錢可以瀏覽更多的景點。

  但是,不少遊客認為這是“偷換概念”,他們質疑:以前在古城漫步不要錢,現在為什麼“進城”就要收費了呢?這樣的“一票制”使得消費者的選擇權被完全剝奪,無異於一種強制消費和變相漲價。

  □商鋪  擔心大量客源流失

  “這種門票制度會對客流量造成損失。”在鳳凰古城經營民族服飾的趙超道出了商家的擔憂,“一旦大量客源流失,則商鋪的經營會難以為繼。”

  針對網友以及遊客的質疑,鳳凰縣規定,一是門票的有效期原則上為三天,長住客只要到售票處提出申請,門票有效期就可以延長。二是同一遊客一年內不需要重復購票。三是購買門票三次以上就終身免費。四是湘西州內及鳳凰縣鄰近縣,包括貴州省銅仁市松桃縣、懷化市麻陽縣的居民憑身份證可免費進入鳳凰古城風景名勝區。

  記者在走訪中深切感觸到,倉促間實行“一票制”,既沒有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且未經過任何形式的價格聽證會,即便是提前十幾天開個新聞發佈會廣而告之,也難以消弭社會各界對此的質疑之聲。

  □爭議  門票經濟怎成財政支柱

  “借地生財”的門票經濟不能成為地方“財政支柱”。

  有“中國最美的小城”之稱的鳳凰縣是文學大師沈從文的故鄉,同時也是一座新興的旅遊城市,厚重的人文底蘊和古色古香的街巷吸引了無數遊客來此訪幽尋夢。然而,“進門錢”的實行,令人幾許疑惑幾許憂。

  據鳳凰古城公司董事長葉文智介紹,每賣出一張148元的門票,政府可以從中獲得60元左右的稅費收入。蔡龍表示,規範管理後,景區門票收入會有所增長,政府從門票中提取的稅費將投入到古城保護、管理維護、宣傳推介及基礎設施建設,翻新城內街道,維護亮化設施,建設新型旅遊城市。

  畫地為牢是一錘子買賣

  家住湖南長沙縣的大學教師劉東是一名旅遊愛好者,他對國內景區流行所謂“一票制”的“進門錢”提出了批評:“試問有幾人去鳳凰古城是去看那些景點的?這不是逼我花不願意花的錢嗎?很多人已經看過或者不想看那9個景點,只想在沱江邊吹吹風,在古城裏漫漫步,但現在都要收148元門票費,不合理。”

  劉東對記者説,風景名勝本是勤勞的先人和瑰麗的大自然留下來的寶貴財産,現在卻被畫地為牢、借地生財,出現這個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門票經濟”在作怪。就湘西的鳳凰縣來説,旅遊業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産業。目前,國內旅遊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就是旅遊帶來的直接經濟收入被看得太重,但事實到府票並不是旅遊業唯一的收入來源。相反,未來旅遊業轉型升級,應把餐飲、住宿、交通、文化娛樂和購物等要素充分利用起來,打造旅遊産業鏈,將門票經濟轉變成産業經濟。

  一份最近的國內旅遊業報告顯示,國內景區門票佔遊客花費比例最高,達到21.92%,其次才是交通、購物、餐飲、住宿和文化娛樂。若門票漲價“打擊”了遊客的出遊熱情,旅遊業的發展也將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錘子買賣”註定不利於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