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的李先福站在團鳳村小學廢棄的校舍前若有所思,這裡如今安頓著10名“五保戶”。李先福不清楚自己的身子骨還能堅持幾年,正在為日後的養老發愁。
2月18日,59歲的謝國萬與剛動過手術的64歲老伴。迫於生計,謝國萬已決定再次外出打工。
53歲的扈立坤決定繼續遠赴福建打工,並希望能多幹幾年,多賺積蓄養老。
63歲的向可平為了每天能多賺30元,遠赴東北打工,在凍寒中“賣苦力”。
2月17日(正月初八),農民工返城高峰即將到來之際,記者再次來到全國第一勞務大縣——重慶開縣。
這已是記者連續第五年走進開縣的典型打工村——團鳳村,體驗中國農民工的歷史變遷。開縣位於重慶市東北部,人口165萬,常年外出務工者達55萬人。團鳳村共有898戶,3086人。
今年,本報將目光聚焦在50歲以上的“高齡”與“超齡”農民工(基本涵蓋第一代農民工群體),關注這一3600萬人群體的打工生活、背後的辛酸以及即將到來的養老困局。
記者在團鳳村隨機採訪的72人中,就有19名50歲以上的農民工,最小的50歲,最大的已65歲。19人中只有一人,單位曾給其繳納了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今年7月後每月可領700多元的養老金,其餘18人選擇了新農保繳費標準中的最低檔100元/年,每月只能領取養老金80元,只能依靠子女贍養。新農保繳費標準共分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五個檔次。
開縣勞務辦主任袁萬祥接受採訪時表示,農民工“退休”後的養老困局是一個社會問題。此前,因欠薪、工作環境差等問題突出,養老困局未得到普遍重視,而隨著農民工年齡的遞增,第一代農民工“退休”後的養老問題將會日益凸顯,而30年來農民工福利拖欠累積的問題,將在5年內集中爆發。
據袁萬祥介紹,2008年國家幾個部委來開縣調研農民工問題時,開縣就曾提出,農民工福利短缺,日後養老問題嚴峻。不過,開縣目前還沒有對50歲以上的農民工進行監測與抽樣調查,當然也就沒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今年開縣或將就此展開監測調查。
59歲的謝國萬蹲坐在家門口,嘴裏念叨著“我老了,沒用了”,但心裏卻在盤算著再次南下廣州的建築工地。
謝國萬説,64歲的老伴身子不好,去年得了一場大病還動了手術,如果在家陪老伴不去打工,就斷了家裏的生活來源。為此,他很糾結。
謝國萬是開縣團鳳村人,36歲開始外出打工。
自2009年始,記者已連續5年採訪了謝國萬,每年春節他都在糾結“走還是留”,但在吃完元宵節的湯圓後,他最終都扛起行李,坐上了南下廣州的客車。
5年來,打工所得佔謝國萬總收入的比重一直在攀升,2012年已高達90%,若停止打工的腳步,就只剩下960元/年的養老金,1000元/年的低保,外加500元/年的土地收益(算上其愛人1000元/年的低保,兩人一年的收入只有3500元),根本難以維持夫妻倆的生活。為此,年近六旬的他還是想著咬牙再賺幾年100元/天的苦力工資。
然而,“賣苦力”終會有枯竭的一天,謝國萬也不知道自己的身子骨還能堅持多久,1小時的採訪中,他長嘆了5次,不停地吐著煙圈。
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1年我國農民工調查監測報告》顯示,我國農民工總量達25278萬人,其中50歲以上的農民工佔14.3%,首次突破3600萬。
一個人的22年打工生涯
從最初月薪300元到現在日薪100元,謝國萬的積蓄“一半是近幾年存下來的”。4年前接受採訪時,行動敏捷看不出是55歲的人,如今走路已略顯蹣跚,頭髮落了大半。
早在1980年代,團鳳村的村民們就掀起了南下廣東的打工浪潮。
謝國萬是1990年開始外出打工的,第一站是海南省,在一建築工地做普工,工資300元/月。
1995年,謝國萬離開了海南島,跟著老鄉來到深圳,還是做普工賣苦力,包住不包吃,月薪漲到了1000元/月。
10多年來,謝國萬一直紮根廣東,打工收入上升緩慢,直到2010年才迎來一波“大漲”:工資漲到了80元/天,包吃住,有時一個月幹40個工(算上加班),月賺3200元;前兩年更是漲到了100元/天,加班則是150元/天。謝國萬説,銀行戶頭裏的積蓄“一半是近幾年存下來的”。
2009年正月十四,早報記者在團鳳村村口第一次見到了謝國萬,當時他55歲,穿著一件深色外套,頭戴一灰色“前進帽”,與早報記者打招呼時,“嗖”的一下就從老鄉的摩托車上跳了下來。
但4年後,謝國萬看上去衰老了許多。他佝僂著腰,走路已略顯蹣跚,頭髮也因2012年的一場膿瘡脫落大半;歲月的痕跡印在了他的面額,笑起來皺紋緊縮,猶如一個核桃。
22年的打工生涯似乎壓垮了他的身體,只有在與人握手時,他的手掌傳遞出“還有幹活的力氣”。
謝國萬不服老。“我幹體力活現在還撐得住。”他掄了掄臂膀説,“你看,我的體格還過得去。”他很在意自己的“禿頂”,逢人就解釋,“我的頭髮不是自然脫的,是去年生過一次病才這樣的。”
一雙黃膠鞋,一套耐臟的衣褲,謝國萬這身行頭,顯示出他還是個可以隨時“上陣幹活”的人。謝國萬説,已穿了5年的上衣是40元買的,穿了4年的褲子25元買的,腳下的黃膠鞋20元一雙,一年至少要換3雙,“建築工地最耗鞋,去年就換了4雙。”
不過,謝國萬還是承認自己“已經老了”,並注意挑些輕活幹。2011年,他就想返回開縣務工,但連續兩年走訪了開縣數家建築工地後,還是發現自己不適合返回家鄉。原因只有一個:開縣工程隊配備的機器設備不全,需要拼真力氣的活計太多。
在採訪中,村裏人提起謝國萬就會露出同情的目光,稱“59歲了還上工地,不是一般的苦”。但謝國萬不以為意,並稱,“我還不算最老的,身邊的打工者中,與我年齡相倣的不下10人,60歲以上的都有好幾個。”
第二天,在團鳳村一處40米高的山坡上,記者碰到了扛著鋤頭的李家定。65歲的李家定去年在深圳的一建築工地幹雜活,月入3000元。他已決定今年繼續南下廣東“賣苦力”。
[ 責任編輯: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