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天津港中煤華能煤碼頭作業現場,今年已經57歲的“孔祥瑞操作隊”隊長兼黨支部書記孔祥瑞仍舊奮鬥在碼頭裝卸一線,現場指揮作業。“碼頭生産喊破嗓子不如幹出樣子”,他所帶領的天津港“王牌之師”剛剛實現了裝船作業過億噸的目標,用行動踐行了為我國港口發展貢獻每一份力量的莊嚴承諾。
作為人們熟知的全國勞動模範,新時期知識型、技能型産業工人的傑出代表,孔祥瑞自從17歲參加工作以來,在天津港生産一線工作了40年。他常對徒弟們説:“生産現場就是課堂,同事就是老師,要把死知識變成活知識,把活知識變成真本事。”
正是憑藉鑽研精神和創新意識,他堅持邊幹邊學,學以致用,先後組織實施技術創新、技改技革項目220多項,獲得國家專利12項,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過億元。從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港口工人成長為一名享譽全國的“藍領專家”。
“誰説只有科技人員才能發明創造?”孔祥瑞在工作中總結出“三必改”原則:影響生産的必改、存在隱患的必改、不便檢查保養的必改。
2001年,天津港衝擊吞吐量過億噸大港時,孔祥瑞帶領的操作隊承擔著裝卸2500萬噸貨物的任務。設備沒變,人也沒變,任務量卻增近30%,怎麼完成任務?憑著多年經驗,孔祥瑞覺得用於起重貨物的門機仍有潛力可挖。經過長時間摸索,他將抓鬥放料時,起升動作間間隔的15.8秒空當充分利用起來,增加操作。這樣,每台門機平均每天多幹出480噸,當年就為天津港創經濟效益1600萬元。該操作法得到生産廠家的肯定,並被天津市總工會命名為“孔祥瑞”操作法。
孔祥瑞告訴記者:“我是一名共産黨員,不僅要時時處處起到先鋒示範作用,更要在關鍵時刻衝得上去,拿得下來。”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