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十年創新 中國智慧

時間:2012-07-23 10:45  來源:人民日報

  體制創新,中國智慧釋放中國活力

  科技創新離不開體制創新。科技體制改革先行先試,現代科研機構運作機製成功嘗試,加快科技成果産業化積極探索,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增強

  知識、技術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科技事業迅速發展,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科技體制、機制的弊端日益顯現,制約十分嚴重。為此,2006年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上再次強調指出:完善而具有活力的科技體制,是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加強科技同經濟社會發展結合的重要保障。必須圍繞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各項配套改革。

  相比單項的知識發現和技術突破,事關全局的體制、機制改革難度更大。為此,中央有關部門按照先行先試的思路,開始了上下結合、由點到面的試點示範。

  經過幾年的醞釀準備,我國現代科研機構的改革試驗田——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北生所)于2005年底掛牌亮相。由科技部會同中編辦、發改委、教育部等7部門和北京市共同組建的北生所,自成立之初就採用全新的運作機制:學人治所的管理機制、穩定的經費支援機制、學術自主的研究機制、匿名的國際同行評估機制、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新機制催生新活力:截至今年6月,北生所的科研人員僅在《自然》、《科學》、《細胞》等三大國際頂尖科學刊物上就發表高水準論文24篇,在國內同類研究結構中遙遙領先;在今年2月揭曉的首屆“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全球規模最大的非營利性醫學研究機構)國際青年科學家獎”中,北生所的4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在全球28名獲獎者中獨佔1/7。正如國際科學指導委員會所評價的那樣:北生所是一個絕好的成功嘗試。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研究所能在如此短的時間裏,在國際科研領域佔據如此重要的席位。研究所的成功發展,是對研究所初建階段財政撥款的超值回報……

  如果説北生所是科研機構改革的成功範例,那麼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1+6”科技新政,則是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加快科技成果産業化的積極探索。在國家有關部委和北京市的大力支援下,中關村針對制約科技成果産業化的體制弊端和政策障礙,于2010年底開始推行“1+6”改革:打破按行政系統配置資源的舊格局,搭建跨層級、跨部門的協同創新平臺——“中關村科技創新和産業化促進中心”;突破現有政策制約,實行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股權激勵改革等6項創新政策。這項改革舉措有力推動了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大大激發了科研單位、企業和科技人員的創新積極性,明顯加快了科技成果産業化的步伐: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2011年中關村新創辦研髮型科技企業近4000家,比往年增加近千家;企業研發及科技活動經費總額超過750億元,同比增長近20%;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總收入1.96萬億元,同比增長23.2%。

  與此同時,其他創新單元的改革也風生水起。作為我國科技創新的火車頭,中科院銳意改革創新:為解決産學研合作中的渠道不暢、效率不高等“老大難”,他們先後建立了常州、嘉興、佛山等29個育成中心,以此為橋梁,使研究所與地方企業實現高效對接,合作效率顯著提高,成果轉化明顯加速;為從源頭上解決研發項目與企業需求的脫節問題,他們與煙臺、寧波、蘇州等城市合作,新建11個研究所,很快成為引領當地産業結構調整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的創新策源地。作為我國研究型大學的兩隻領頭羊,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創辦了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在人事制度、科學管理和人才培養方面進行系統改革……

  讓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既是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也是我國提升産業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在激活高校院所創新活力、激發科技人員創造積極性的同時,相關部門和地方相繼推出一系列新舉措,助推企業加快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科技部、財政部、稅務總局聯合出臺了企業研發經費稅前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企業加大投入、研發新技術、開發新産品;“863”計劃、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等技術應用類科技計劃面向企業敞開大門,由企業牽頭、聯合高校院所申報、承擔的科技項目越來越多;科技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製定《國家自主創新産品認定管理辦法》,鼓勵政府採購等財政性資金採購優先選購進入“國家自主創新産品目錄”的産品;國資委專門出臺《關於加強中央企業科技創新工作的意見》,鼓勵中央企業大力實施科技創新戰略,全面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發揮骨幹帶頭作用;全國各地聯合金融部門推出了智慧財産權質押貸款等措施,不斷拓寬創新型企業的融資渠道,為企業技術創新注入源頭活水……在這些政策的聯合推動下,越來越多的企業成為技術研發、科技成果産業化的主體,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迅速崛起。

  在國家層面,科技計劃管理改革也開始破冰。針對科技界普遍關注的指南編制和發佈、項目評審、經費預算管理和資訊公開4個關鍵環節,科技部與財政部等研究出臺了責任追究、優化支出分類、績效激勵等10項改革舉措,著力完善國家科技計劃科學化管理、提高科研經費的使用效率……

  體制創新的先行先試充分説明,有遵循科技發展規律的體制、機製作保障,中國智慧就會時時涌流,創新活力就會處處迸發。

  剛剛閉幕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吹響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新號角: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著力解決制約科技創新的突出問題,充分發揮科技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春風化雨。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曾創造了燦爛的古代科技,正在奮力攀登世界科技新高峰。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社會新聞 經濟新聞 教育新聞

分享到: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