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自主創新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國家安全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再次證明:創新展示中國高度、精度,智慧創造中國速度、跨度。
國家戰略,中國智慧引導中國未來
黨中央、國務院從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出發,作出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決策,制定了國家科技發展的宏偉藍圖,全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
2002年11月召開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開啟了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新征程。
新征程面臨新挑戰。
國內,經濟結構不合理、品質和效益不高等問題突出,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制約日益嚴重。連續20多年平均增速在9%以上的中國經濟,能否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國際,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不斷引發新的創新浪潮,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更新換代的週期越來越短,既給我們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也讓我們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面對經濟科技佔優的發達國家,中國如何掌握髮展的主動權?
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審時度勢,作出了響亮的回答——
科技實力決定國家命運。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誰不重視科技,誰就要被淘汰。十幾億人口的現代化建設,是人類歷史上最波瀾壯闊的事業,必須充分依靠科學技術,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國際競爭從根本上説是科技的競爭,是自主創新能力的競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真正的核心技術市場換不來、花錢買不到,必須緊緊把握世界科技發展的趨勢,搶抓機遇、奮發有為,加快自主創新,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國家智慧催生國家戰略。2006年1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了新世紀第一次全國科技大會,作出了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戰略決策——到2020年把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
創新型國家建設,核心明確: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創新型國家建設,重點突出: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産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
創新型國家建設,內容豐富: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激發全民族創新精神,培養高水準創新人才,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創新型國家建設,路線清晰:國務院專門領導小組帶領2000多名科技界、教育界、經濟界、企業界專家歷時3年制定的國家科技發展藍圖——《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提出了“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工作方針,對我國科技發展做出了全面規劃與部署。
國家戰略蘊含國家智慧,國家智慧推進國家戰略。黨中央、國務院真正把科學技術置於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步伐鏗鏘有力、紮實堅定——
科技經費投入持續大幅增長。自2006年來,中國研發經費支出實現每年20%以上的增長,從當年的3000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8610億元,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從1.42%提升到1.83%;
智慧財産權保護有力支撐。2008年6月,國務院把智慧財産權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頒布實施《國家智慧財産權戰略綱要》,著力完善智慧財産權制度、促進智慧財産權創造和運用、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防止智慧財産權濫用,大幅度提升我國智慧財産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
科技重大專項強力推進。2008年底,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猛烈衝擊,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科學判斷:經濟危機往往孕育著新的科技革命,誰能在科技創新方面佔據優勢,誰就能掌握髮展的主動權,率先復蘇並走向繁榮。2009年,國務院出臺《關於發揮科技支撐作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意見》,中央財政預算安排628億元,加快實施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製造裝備、大型飛機、新一代寬頻無線行動通訊網等11個科技重大專項,加快研發制約重點産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大力支援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培育。黨中央、國務院敏銳洞察世界科技革命和新興産業發展潮流,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作為搶佔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重大戰略。2010年,《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決定》出臺,就重點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作出全面部署,全力予以推進;
農業科技擺到更突出位置。2012年初,中央一號文件首次以“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為主題,明確指出,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産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必須緊緊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興未艾的歷史機遇,堅持科教興農戰略,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決心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大幅度增加農業科技投入,推動農業科技跨越發展,為農業增産、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