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度看待“延遲退休年齡”——
防不公,關鍵是把握彈性度
“人社部將提出彈性延遲領取養老金年齡建議”的消息,昨天繼續發酵。不少社會保障專家當天出面解釋,吸引更多網友關注,兩天來,僅新浪網友的各種評論已超過50萬。
記者當天亦對各類人群展開調查,發現很多人“也是有話要説”。
支援派:退休前後待遇落差太大
中興通訊員工方博士是絕對的“挺延”派。“我現在每月能拿到1萬多元,按照目前的養老標準,退休後的養老金可能也就是三四千元——差距太大了!如果有機會,當然希望多幹幾年。”
據了解,省人社廳每年都會接到一些因退休年齡問題而與單位發生爭執的投訴,有的還申請勞動爭議仲裁。這些人員,大多任職于待遇較好、收入較高的行業。公務員人群更願意晚退。省級機關一位今年剛退休的處級老同志坦言,雖然退休後工資待遇相差不大,但平時上班忙慣了,“閒下來就有點不習慣,感覺像是脫離了社會。其實,現在生活條件好了,60多歲的人精力是旺盛的,完全有條件晚退。”
也有一些高級知識分子,從“人盡其才”的角度贊成晚退。南京人口乾部管理學院的張勤老師説,如果身體條件允許,她願意晚退。“國家花了很多錢來培養我們,而五六十歲正是出成果的時候。早早就退休的話,感覺太浪費了。”南京某醫院博士、副主任醫師張女士也表示:“患者到醫院,都希望看‘專家門診’,作為主任醫師,我們幹了那麼年,好不容易積累了一些經驗,早早退休真的就太可惜了。”
反對派:延退可能導致新的不公
與“挺延”派相比,反對派明顯佔多數。
今年43歲的張佔元,是宜興市太華鎮的個體工商戶。聽説“國家有延遲退休的計劃”,他第一反應就是反對。他5年前與妻子從廠裏出來單幹後,一直自己繳納社會保險,現在夫妻倆加起來一年要繳近1.5萬元。他坦言,這筆開支對家庭來説是不小的負擔。“那些現在拿著高工資的人,還想延遲退休繼續拿高工資,卻讓我們繼續繳費,這不公平!”
據了解,在我省1600多萬參保職工中,1/4是像張佔元夫妻這樣自己繳費的“靈活就業人員”,由於收入較低,他們是參保人群中最容易“斷保”的人員,最不希望延遲退休。
很多的企業職工也不希望延遲退休。安德門民工市場辦公室主任袁亮説:“我們在企業幹的人,平時就比機關坐辦公室的人辛苦,60歲以後體力跟不上了,肯定不希望延遲退休。哪怕是讓自己選擇,很多人也是不願意延遲退休的。”
有些高薪崗位人員也希望如期退休。南京三法律師事務所律師李寶軍就表示,沒必要延遲退休,“如果60歲以後想繼續幹,完全可以返聘。這樣,用人單位還省去了繳納社會保險的費用。”
事實上,不少有技術專長的人員也沒有因退休而影響發揮餘熱,關鍵在單位(企業)實行的相關政策。徐工機械集團高級技師畢可順就是其中一位。今年1月到齡的他,按時辦理退休手續後,由集團返聘,繼續從事原來工作。“原待遇不變,只是多了一份養老金。”接受採訪時,畢可順説,現在他和公司“一年一簽,哪一天自己幹不動了就回去休息”。
專家:“彈性延退”必須把握好“度”
其實,人社部此次只是表示將適時提出彈性延遲領取基本養老金年齡的政策建議,並不是説要“一刀切”。此前,上海市就曾提出類似概念,允許具有專業技術職務資格人員,具有技師、高級技師證書的技能人員以及企業需要的其他人員均可選擇晚退,比如,延遲年齡至男性一般不超過65周歲,女性一般不超過60周歲。
李寶軍律師認為,隨著人口老齡化,社保基金壓力增加在所難免,相關部門應該更多地在如何科學合理設計養老保險制度,提高社保基金保值增值上多下功夫,而不是簡單地靠延長退休年齡以多繳社保費用來解決問題。
省人社廳一位專業人士建議,退休年齡的調整是一項複雜的社會經濟政策,涉及人口結構、人力資源供求、代際關係、社會保障基金平衡等多方面因素。不管是“延遲退休”還是“彈性延退”的話語,都應該謹慎表達。
研究社會保障問題多年的省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陳頤表示,“退休年齡”自從執行以來就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隨著養老負擔的加重,“彈性延長退休”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由於退休年齡關涉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相關部門要把握好這個“彈性度”:什麼行業,什麼樣的人群適合延長,延長期限是多少,等等方面都要考慮週全,規定具體。他建議,即便政策出臺,也要給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一個“雙向選擇”的機會,而不是簡單地讓哪一方説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