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禦洪災有底氣
水利工程挑起大梁,水文測報、物資儲備、搶險隊伍等已就緒
寧可備而無汛,不能汛而無備。面對可能出現的洪澇災害,我們的應對能力如何?
水庫和堤防是防汛的關鍵。“目前我國已建成江河堤防近30萬公里,水庫8.78萬座、總庫容7162億立方米,重點蓄滯洪區94處,同時,對一大批病險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防洪能力顯著提升,”水利部副部長李國英説。
“大工程”挑起防禦洪災的大梁。三峽水庫是長江的核心防洪工程,去年汛期三峽水庫先後進行了4次防洪運用,累計攔蓄洪水約280億立方米,大大減輕了下游防洪壓力。
“根據今年水雨情具體情況,長江防總已要求三峽水庫從5月7日起每日均勻消落0.5米。”吳道喜説,預計三峽水庫將於6月10日消落至防洪限制水位145米,騰空防洪庫容。與此同時,長江流域擔負防洪任務的大中型水庫,絕大多數水位均已位於防洪限制水位以下,全力迎戰可能發生的洪水,為長江中下游防洪安全提供保障。
洪澇災害面前,各流域的應對不僅有“大手筆”,更有“細緻活”。
水文測報是防汛的耳目,隨著汛期的來臨,水文人更加忙碌。5月20日,長江委水文局水文氣象預報處的辦公室裏,預報員們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腦,分析剛剛收到的數據。“我們負責接收全流域1600個水情報汛站的資訊,預報覆蓋面積達到了140萬平方公里以上。”預報處副處長鄭靜説,目前已形成基本控制長江全流域的水情監測站網,30分鐘內就可搜齊整個流域的資訊。“隨著氣象衛星、雷達等高新技術的應用,預報精度也在提高。以漢口站為例,3天內水位預測準確率已達到90%以上。”
抗洪救災,充足的物資儲備是基礎。去年,國家又增加1億元的中央防汛物資儲備,使其總額達3億元。“抗洪搶險物資已準備就緒,一聲令下,隨時可以發運,參與全國的搶險救災、應急救援。”5月22日下午,在位於肇慶市鼎湖區的中央防汛抗旱物資倉庫,廣東省三防物資儲備中心主任李榮利説。
走進倉庫,只見木樁、照明燈、土工布、發電機、衝鋒舟、充氣橡皮艇、排水搶險車、水路兩棲救援艇等各種防汛搶險物資一應俱全,很多物資都已完成了打包,裝上了指定的拖車,一旦有搶險立即就可調撥出庫。不僅物資儲備充足,相應的調運預案也一應俱全。在汛期來臨前,廣東三防物資儲備中心專門編制了3本工作手冊,囊括了物資儲備管養、調運預案、搶險救災調運線路、防汛和氣象水文常識,詳盡而實用。“只要有需要,我們就能用最短時間將物資運達目的地,保證救災工作順利展開”。
哪有險情,哪就有搶險隊。隨著汛期的來臨,各流域也加強了防汛隊伍的培訓演練,確保關鍵時刻能夠拉得出、頂得上。5月19日上午,淮河蚌埠閘樞紐工程的水面上,一場防汛搶險演練正在進行。省防汛機動搶險隊水上搶險分隊隊員駕駛的6艘衝鋒舟斜刺而來,一會兒人字形突進,一會兒呈S形穿越障礙,快速、準確、安全地馳抵預定目標,乾淨利落地完成了搜索、施救、打撈等演練項目。“進入汛期後,這樣的演練我們經常進行,以此來鍛鍊隊伍,提高應急反應和處置水準。”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局局長張峰説。據了解,目前安徽省124支防汛專業搶險隊、2.2萬名搶險突擊隊員嚴陣以待,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