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湖北孝感一中“吊瓶門”事件再調查

時間:2012-05-12 07:59  來源:新華網

  (中國網事)“吊瓶趕考”背後的秘密

  ——湖北孝感一中“吊瓶門”事件再調查

  距離高考不到一個月,堆滿復習材料的課桌,教室上空交織的鐵絲網,20多個吊瓶在燈光下閃著亮光……發生在湖北孝感一中一間高三教室的這一幕上傳微博後,被網友戲稱史上最刻苦的“吊瓶班”,各種質疑聲紛起:“吊瓶趕考”有無必要?怪象背後是否有牟利意圖?種種高考怪象如何休矣?

  古有“懸梁刺股” 今有“吊瓶趕考”

  引發這場輿論風暴的是幾張微博照片。堆滿復習備考材料的教室,儼然一個輸液室,學生們一邊挂著吊瓶一邊埋頭苦讀。此番情景觸動了輿論神經。新浪微博上相關轉發和評論超過30萬條,並且發起高考要不要打吊瓶補充營養的投票活動,結果絕大多數投給了反對方。

  我國古時形容學子苦讀有“頭懸梁、錐刺股”的典故,而今高考重壓之下,學生們在教室裏集體“打吊瓶”。瓶子裏到底裝的什麼藥?在微博上曝出照片的網友“room”説,他們是高三學生,吊瓶打的是氨基酸,補充營養。

  有網民總結道:古有“懸梁刺股”,今有“吊瓶趕考”。同是刻苦的寫照,但是今人打營養針趕考卻變了味道,本質是“教育得病,學生用藥”。還有網民説,這一場景讓人想起了美國電影《駭客帝國》,人的大腦被控制後,他們的自由意志都被麻痹,考生像機器一樣轉運需要能源電池。

  除了指責高考的重壓、教育制度的偏失,人們還質疑當地教育部門以及學校是否存在違規現象,臨考前這麼多學生集體打吊針有沒有利益黑幕。

  “吊瓶趕考”背後有套取教育補貼以及濫用“擇校費”的影子

  對於“吊瓶班”事件,孝感一中監察室主任高平強的解釋是:今年3月份以來,天氣變化無常,不少學生感到身體不適,到學校醫務室提出能否注射氨基酸,提高抵抗力。因為打氨基酸的學生比較多,學校醫務室容納不下,4日晚高三(3)班的學生乾脆在教室里拉起鐵絲“搭建”了輸液室。

  校方的解釋在學生和家長那裏得到了證實。該校一位高三學生告訴記者,很多同學都在打氨基酸,學生只需給學校交10元錢,就可以打一針,剩餘費用學校有補貼。而一位家長也表示,因為臨近高考,孩子壓力很大,迫於無奈給孩子打氨基酸,能夠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

  據當地一名教育工作者介紹,當地政府為鼓勵高三學生刻苦學習,每個學生有20元的生活補貼。在孝感一中,這20元的補助被執行為“氨基酸專項補貼”。他説,顯而易見,學校在幫忙“套取”政府補貼,而打氨基酸吊瓶就是這個“套子”。

  為學生打吊瓶的名義上是學校醫務室,但醫務室實際是一家社會醫療機構。其4月中旬的一份藥品採購清單顯示,從武漢益世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採購的氨基酸注射液價格為12.3元/瓶。按照這一成本,再加學生收取的10元,除去醫療耗材用費,打一瓶氨基酸至少有10元以上的利潤。

  但校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否認了這一説法。高平強説:“學生打吊瓶不足的錢都是由學校自己補貼。”對於學校具體補貼多少,高平強表示“不知道補貼多少”,他説,“學校完全是出於對高三有需要學生的關愛,不存在任何牟利意圖”。

  據了解,注射液的成本價格是12.3元,注射耗材一套約1元,加上醫務室的人工費和利潤算進去,一針吊瓶成本約15元左右。孝感一中共有1300多名高三學生,目前,學校已組織400多名學生注射了氨基酸。

  知情人士透露,孝感一中每年的擇校費中有10%用於“特殊情況”的花費。高考前的氨基酸補助便是“特殊情況”一種。對此,孝感一中方面比較避諱,但是沒有否認。

  “高考怪象”為何頻繁上演?

  記者從孝感市孝南區教育局了解到,“吊瓶班”在網上熱議之後,教育、藥監、衛生等部門已經相繼到學校調查。目前學校已經“制止了注射氨基酸的行為”。

  事實上,不僅是“吊瓶班”,近年來一些地方頻繁上演一些“高考怪象”,比如浙江永康市第二中學在學校的LED大螢幕上打出了“沒有高考,你拼得過富二代嗎?”的刺激性標語;而在廣東東莞,甚至出現了“赤膊班”——全班男生赤膊上陣備考,大有“不破高考終不還”的架勢。

  孝感一中的副校長張勝華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吊瓶班”是個偶然現象,但也有必然,那就是高考競爭的殘酷激烈、升學率的重壓。各個學校和學生家長都使出渾身解數迎戰高考,私底下各種怪招更多,有的考生甚至臨考前進廟燒香拜佛。消滅怪象,要從教育政策和體制的改革開始。

  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梅志罡認為,“吊瓶班”是對中國教育制度的反諷,殘酷的競爭扭曲了高考為國家選拔人才的初衷,給社會帶來形形色色的“無奈”。要糾正這些歪風、這些極端現象,大的講國家要改革教育體制,建立多層次教育體系,均衡教育資源;小的講社會上每個人都可以對“無奈”説“不”,回歸常識端正為事。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分享到:
編輯:芮益芳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