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內地與香港的融合
1978年,24歲的梁振英跨過羅湖,向尚無商品房和土地使用制度等概念的內地介紹土地經濟、土地管理制度、城市規劃以及房地産開發。梁振英先後受邀出任上海及深圳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領導小組顧問、上海浦東開發領導小組顧問,以大量的業餘時間和精力參與探索中國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培養房地産管理人才。而這一切,全都是無償服務,連路費都是自掏腰包。而且那時,梁振英在內地沒有個人業務。
10年後的1988年,全國人大修改憲法,第十條裏允許土地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梁振英參加了上海第一次公開招標賣地的標書中文版和英文版的起草工作,並參與了上海大規模的住房制度改革。而深圳首次土地拍賣標書的中英文本,也是由梁振英撰寫。2008年,為紀念中國房地産業20年,梁振英成為“中國房地産20年20人”評選的候選人之一。
在香港,梁振英被視為第一個提出並堅持鼓吹“內交”的人。所謂“內交”,就是要香港與內地的交往。作為香港專業聯盟主席,梁振英率先鼓動香港10個專業團體5萬多專業人才加強與內地交流,他不斷組團北上,與內地對口單位互相交流。如今,內地已與香港有關專業達成資格互認,內地開放市場與香港專業人士聯營。
梁振英還有更廣的視線,那就是提升香港在國家整體發展中的位置,“以香港完善的市場機制和大量的專業人才,香港對國家的貢獻可以更大。”
從山東來港的父親,在梁振英年幼時就給他講中國的歷史故事。梁山好漢的忠義,孔孟的仁義道德,深深融入梁振英的腦海,培養了他對國家的感情。
大忙人也是普通人
在《家是香港》一書中,一幅孩子與他一起嬉鬧的照片令人動容:梁振英高舉的兩個胳膊上各纏繞著一個頑皮的孩子。談起孩子,梁振英總是眉飛色舞:“這是作為爸爸的責任,三個小朋友只有一個爸爸,沒有其他人能夠代替!”
極度重視家庭生活的梁振英在公務和應酬的夾縫裏,堅持擠出時間,更多地與家人在一起。“除非是十分重要的活動,我很少參與晚上的應酬。”梁振英説。孩子們在香港讀書時,梁振英每天早上開車送孩子們上學,晚上吃飯時再交流一天所見所聞。梁振英曾經帶著孩子去紐西蘭看鯨魚,看螢火蟲;去非洲大草原看長頸鹿、看野象。“除了放鬆外,還可以培養家庭感情,增加孩子們的見識,一舉多得。”
梁振英的三個孩子如今都在英國名校讀書。“我對子女要求甚為嚴格,但不過分苛求學業成績。”梁振英説:“學業成績並非首要,反而做人的原則、方向更重要,讓他們懂得平等公正,養成正確的待人接物態度等,這些都不能馬虎了事。”
梁振英酷愛園藝,曾邀請記者在他的花園裏觀賞花草。
就像花兒在不同時段有不同顏色一樣,梁振英是成功的專業人士,是有影響的企業領袖,是令人矚目的政治人物,也是稱職的兒子、父親、丈夫、朋友……豐富多面。(摘自2012年3月25日《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