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專家解析中國外交官密集出訪中東稱扮四種角色

時間:2012-02-19 16:37  來源:中國廣播網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2002年9月,十年前,在巴以衝突升級之際,中國引人注目地第一次派出中東問題特使王世傑。特使三年,他8次出訪中東並出席國際會議。直到2006年,這個職位才由已經退休的孫必乾大使接任。

  而十年後的今天,中東局勢依然動蕩,中國外交官們開始密集出訪,頻頻亮相這些衝突國家和地區,這也再度引起全世界的關注。緊鑼密鼓的佈局背後,是一種什麼樣的國家外交戰略?

  中國外交官頻頻走訪中東地區國家

  李華新、馬朝旭、翟雋、吳思科……從2月10號起,中國外交官頻頻走訪中東地區國家。就在昨天,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翟雋剛剛結束對敘利亞的訪問。今天起,中國中東問題特使吳思科將啟程再赴中東。在伊核問題和敘利亞危機當中,中國外交官近來可謂動作頻頻:

  2月10號起,中國前駐敘利亞大使李華新開始訪問埃及、沙特和卡達,與往訪國及阿盟有關官員就敘利亞局勢等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

  2月12日、13日,外交部部長助理馬朝旭應邀訪問伊朗。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賈利利在會談後表示,伊朗同意儘快恢復同“六方”的會談。

  2月17號,中國政府特使、外交部副部長翟雋對敘利亞展開為期兩天的訪問。18號,翟雋會見了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和外長穆阿利姆。敘利亞副外長表示,中國政府特使此訪“非常重要”。

  今天起至23號,中國中東問題特使吳思科將訪問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訪問期間也會就敘利亞問題介紹中方立場與政策。

  專家稱中國在中東扮演四種角色

  密集的訪問引發了外界關注。有分析認為,從基礎上來看,中國與中東國家的關係經歷了歷史、時間和國際風雲的考驗,基礎是牢固的,但是外交上是以“韜光養晦”居多。那麼最近緊鑼密鼓的佈局,又是意在何處?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曲星表示,眼下中國在中東主要扮演四種角色。

  曲星:中國的中東角色,一個是發揮一個積極的作用,中國現在比較大力度、大頻度地派出各種各樣的特使到中東不同的國家進行訪問,實際上是要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推動地區的和平、穩定;第二個它是一個和平的角色,中國在安理會和聯合國大會兩次反對有關的提案,最根本的出發點是要防止提案再次成為一些國家對中東的國家發動戰爭的藉口;第三個它是一個平衡的政策,所謂平衡就是中國派出去的特使,比如翟雋副部長他既會見敘利亞政府巴沙爾等領導人,同時他也會跟反對派有所接觸,這樣能推動政治對話的進程;最後中國的作用還應該説是協調的作用,在有關各方之間進行斡旋、建立溝通的渠道,所以在裏面它有發揮協調的作用。

  就是因為扮演著這四種角色,中國外交官頻頻出訪,希望肩負起自己的責任,推動地區和平與穩定。今天即將啟程的中國中東問題特使吳思科曾表示,尊重國家主權是《聯合國憲章》的一項基本原則,中國在國際事務上始終遵守並強調這一原則。也正是遵循著這一原則,中國在敘利亞危機當中,兩次投了反對票,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李保東在安理會表決後的解釋性發言當中説:“在各方仍有分歧的情況下,強行推動表決無助於維護安理會的團結和權威,無助於問題的妥善解決,因此,中國對這一決議草案投了反對票。”

  美國霸權依然根植于國際力量失衡的土壤

  反對票引起了一些西方國家的無端猜測和質疑,甚至有媒體評論為美國霸權時代的結束,預示著一個輪廓尚不清晰的新模式已經誕生。敘利亞政治分析人士易卜拉欣也表示,中俄使用否決權是“世界力量新的平衡的開端”,他認為“聯合國不能成為美國及其盟友通過其計劃的工具”。

  不過,在曲星看來,所謂美國霸權依然根植于國際力量失衡的土壤之中,國際社會的現實距離其真正終結還非常遙遠。

  曲星:現在國際力量整個是失衡的,正是由於失衡,所以西方才可以動輒通過武力來打擊這個打擊那個,打完了以後也可以不負責任。在伊拉克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沒有聯合國的授權,沒有任何證據,但是把國家毀了。這個霸權它的根源就是國際力量的失衡,這個失衡的現象它不會因為中俄行使一兩次否決權就發生變化,國際關係的現實離這個還非常的遙遠。

  從一年前的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再到現在的敘利亞乃至伊朗,中東的戰略空間正在出現變化,而中國所秉持的中東立場也將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公正評判。(王宗英)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分享到:
編輯:黃艷艷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