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安晚報》報道,一向高調行善的陳游標要低調了。日前,新年第一天上班的陳游標向記者透露,龍年將是“低調之年、反思之年、休息之年”,做慈善將不再高調。陳游標還表示,將在未來兩到三年的時間裏,減少八成媒體曝光率。
既然要反思,顧名思義,就是做了不對、不妥、不當的事情,然後就是總結和改正。但對於高舉慈善大旗的“中國首善”陳游標來説,他到底有什麼地方需要反思呢?難道高調行善也是一種錯嗎?所以,在筆者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反而覺得陳游標的反思,更加值得我們“再反思”。
在公眾的眼裏,高調慈善幾乎成為陳游標的一個身份標簽,這樣的慈善行為確實有些另類,因為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做好事不留名,幫助別人也不留名的教育,而陳游標的行為,顯然和我們的傳統認知格格不入。
正因如此,高調行善的陳游標在被鮮花和掌聲圍繞的同時,也一直被爭議和質疑追隨。有人説他高調是為了炒作自己,有人説他行善的背後有商業目的,説身處慈善事業風口浪尖的陳游標沒有壓力,沒有困惑與煩惱,那是不可能的。這樣問題就來了,如果陳游標現在的低調和反思,正是源於外界的壓力和困擾,是社會慈善事業的幸還是不幸?答案無疑是後者,因為他的低調,只是一種“被低調”,反思也只是一種“被反思”。
筆者以為,慈善不僅僅只有一種顏色,也不僅僅只有一種面孔。至於到底是高調慈善,還是低調慈善,完全取決於行善者的意願,只要他們的慈善行為沒有背離慈善的宗旨,確確實實幫助了別人,溫暖了社會,那麼我們就應該秉持寬容和理解的心態來看待他們行為本身的高調或者低調。如果因為我們基於舊有認識的誤讀,而迫使陳游標們“被反思“被低調”,則我們就是在傷害慈善,傷害那些有志慈善的人。
起碼截止到目前為止,高調行善的陳游標,沒有做傷害慈善事業的事情,他的諸多慈善行為和慈善活動,在幫助了很多人的同時,也讓慈善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更加為世人所知。所以,面對陳游標的反思,需要進行“再反思”的,恰恰是你,是我,是我們這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