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瞬之間,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就被竊取。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列強掠奪、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殘酷的現實破滅了共和的夢想。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維護民主共和的努力,次第挫敗。
1912年的“雙十節”這一天,在一片粉飾太平的紅燈籠中,瞿秋白在門前挂出了那盞寫有“國喪”的白燈籠,以示心中的悲憤。
苦悶與彷徨,折磨著少年時期的瞿秋白,也困擾著苦苦尋求救亡圖存、強國富民之路的先進分子。
然而,辛亥革命打開進步的閘門後,歷史的洪流已不可阻擋。一場更加巨大的革命風暴,在孕育之中。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像一聲驚雷,震驚了世界,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1919年,中國。五四運動猶如一道刺破夜空的閃電,照亮了北洋軍閥統治下的黑暗中國,拉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辛亥革命的勝利和失敗,從正反兩方面,為五四運動的發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直到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準備了重要條件。”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原常務副主任、中國史學會原會長金衝及說。
就是在這一時期,參加過辛亥革命的陳獨秀、李大釗、朱德、董必武、吳玉章等,以及受到辛亥革命深刻影響的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人,紛紛把目光投向馬克思主義,逐步轉變為共產主義者。
“辛亥革命前覺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後經過多少挫折,自己追求的民主還是那樣的遙遠,于是慢慢地從痛苦的經驗中,發現了這路不通,終于走上了共產主義的道路。這不僅是一個人的經驗,在革命隊伍里是不缺少這樣的人的。”曾參加辛亥革命的林伯渠這樣描述當年的思想歷程。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