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博物館理事會制度在民間試水 未來或“進軍”公立館

2011年09月29日 14:35:34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公立博物館該不該設理事會

  儘管宋向光教授在受訪時強調,“理事會的體制,是一種想法,目前公立博物館還沒有先例”,但它在私立博物館裏不錯的實踐,難免令公眾聯想:“像省市級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甚至故宮博物館這樣的公立博物館裏,該不該也有個理事會?”

  然而,中國青年報記者走訪多家公立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後了解到,他們對“移植”理事會制度的效果,並不樂觀。

  在陜西省咸陽博物館,一名文物研究人員告訴記者,在他看來,如果公立博物館全都採用理事會制,雖然服務水準、透明度可能會提高,但弊端也不可忽視:“對完全轉軌成投資經營、自負盈虧的博物館來説,沒了國家財政的支援,免費開放、文物修復等不少‘不計回報’的公益性功能,其實很難開展;即使一些博物館保留了部分的國家財政撥款,但由理事會的幾個人來決策怎麼花這筆錢、怎麼運作博物館,就一定是最公平的嗎?會不會滋生新的腐敗?”

  這名文物研究人員表示,博物館的日常功能應該是傳播文化,讓普通老百姓受益。“以前進咸陽博物館一次要收20塊錢的門票,老百姓即使住在旁邊都不來。現在國家和省裏有了政策,財政上補貼我們,對老百姓就能憑有效證件免費開放了。周圍的老百姓都來了,紛紛説‘以前都不知道老祖宗有那麼多好東西’。”在他看來,這是公立博物館現有體制的好處之一,“如果都轉成了理事會制度,收不收門票、收多少,理事會説了算;服務品質、透明度可能高了,但是對20塊錢就能把他們擋在門外的普通老百姓來説,哪個是第一位的?”

  “完善博物館管理,不是建一個理事會那麼簡單”

  設個理事會,就能“喚醒”公立博物館嗎?

  “完善博物館管理,不是建一個理事會那麼簡單。”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楊志剛教授在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時表示,在他看來,理事會不過是一個工具和手段,它要落到實處,必須有一些原則,“不是為了建理事會而建理事會”。

  “比如,博物館是一個公益性的機構,理事會要滿足公益事業的理念,也要滿足博物館在收藏、展出、教育方面的功能。邀請的理事會成員,應能和這些基本的功能對應起來,切實保障博物館履行這些功能。”

  宋向光教授也向記者表示,要在公立博物館裏設立理事會,仍有一些待解的難題。

  “我國的公立博物館長期實行的都是上級行政主管部門指令性的管理,經費、人事等都要受上級行政管理部門的制約。”他透露,如果要借鑒理事會制度,還有很多條件要營造,“比如要對相關管理人員進行培訓,還要讓公眾和社會組織了解這個新制度,監督起來,才能讓理事會發揮作用。”。

  “此外,在公立博物館裏建理事會,不僅是成立個班子,還需要相應的法規、制度來保障。目前,我們還在向民辦博物館了解這方面的經驗、問題,與現行制度之間有什麼需要磨合的地方。一些文化事業單位在改制,國外很多大博物館的管理模式也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宋向光教授進一步表示,“實際上,博物館理事會制度目前面臨的難題,一個是如何清晰地劃分決策權、管理權、監督權,讓它們都能發揮作用;另一個是博物館公共財産的産權問題,這些都需要一步步解決。”

  “中國公立博物館現在的管理體制,基本上都是在文物局、文化局下面。這種管理體制其實是不需要理事會的,純粹是一種行政管理模式。”楊志剛教授建議,即使不引入理事會制度,公立博物館現在的領導班子也要優化。“提高他們的專業水準和管理能力,這是非常重要的。要挑選有事業心的人到主要的領導崗位上去,讓他們促使博物館為我們的公眾、公共文化、公益事業去奉獻、去投入。”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