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北京擬設“遺體捐獻者哀悼日” 解剖課前先默哀

2017年01月13日 10:37:32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為提高公眾對遺體捐獻的了解,表達對捐贈者的尊敬與紀念,本市計劃將清明節前一週的週六或週日定為遺體捐獻者哀悼日。這是記者昨天從北京市紅十字會獲悉的。

  解剖課前先默哀

  我國的遺體捐獻採取自願原則,主要用於醫學解剖和教學科研。目前本市誌願捐獻遺體登記接收站設在三家醫學院,包括協和醫學院、北大醫學部和首都醫科大學。

  從1999年到2010年底,本市累計有12516人報名志願捐獻遺體,其中6508人辦理了公證,1088人實現了遺體捐獻,2009年全市實現捐獻114人,2010年增加至146人。目前捐獻遺體登記者主要是海歸、醫務人員和大學生,這其中最小的只有2歲,最大的104歲。

  這些遺體初步緩解了本市醫療教學遺體資源的緊張局面,但是在大部分醫學院,教學遺體仍然面臨“斷頓兒”的危險。據首都醫科大學志願捐獻遺體登記接收站主任王衛介紹,今年他們已經接收了12例遺體,2010年全年共接收35例,加上目前的庫存,只夠用兩年。

  為了表達對這些捐獻者的尊敬,每年清明節前後,三所醫學院的學生都會來到位於長青園的生命紀念碑前,舉行哀思會。在平日,協和、首都醫科大、北大醫學部的學生課前都會向“大體老師”(注:醫學院學生對遺體的親切稱呼)默哀致敬。在捐獻登記站,首都醫科大學專門設立了告別室,北大醫學部還在遺體告別室裏建立紀念墻,在其中放上水晶盒子,存放志願者的衣物、圖片等,讓家屬定時參觀悼念。

  “遺體捐獻者日”源於一份調查

  儘管近年來遺體捐獻數量持續增加,但公眾對於遺體捐獻的了解程度仍然不容樂觀,很多市民甚至不知道遺體捐獻的機構和程式,面臨“捐獻無門”的苦惱。有醫學院工作人員還表示:“每年只有在清明前後,市民對遺體捐獻工作關注度較高,諮詢量和登記量猛增,過了那陣就冷冷清清了。”

  為此,市紅十字會、北京解剖學會和北大醫學部等三所醫學院校商議,初步將清明節前一週的週六或週日定為本市遺體捐獻者哀悼日,時間為上午10時。屆時,醫務工作者、家屬等可自行集中在長青園內進行哀悼。設立哀悼日的草案預計9月出臺,並報主管單位批准,如果順利將從明年開始執行。

  北京解剖學會理事長唐軍民介紹,為遺體捐獻者建立紀念日,在國外已有先例,而他們的這個想法源於一份北大學生的調查報告。北京大學醫學部的幾位學生在假期做了一份關於“公眾對遺體捐獻看法”的調查,並寫出一篇1.5萬字的論文,建議建立“遺體捐獻者哀悼日”,提高全社會對這一事業的關注。

  在今年3月27日長青園的哀思會上,北京解剖學會公開展示“設立遺體捐獻者哀悼日”的倡議書並打出橫幅,不到2個小時,就有300多人簽名錶示支援。

  “申請表”改為“志願表”

  與設立哀悼日同步,市紅會還計劃將遺體捐獻“申請表”應該改為“志願表”。唐軍民認為捐獻遺體是一件自願參加的崇高行為,改為“志願”二字更加準確也更加人性化。登記表中部分條款也要補充或者修改、刪除,比如目前實行先登記再公證後捐獻的程式,可有些人去世之前未填寫志願捐獻登記表,去世後立下遺囑捐獻遺體,這種情況也應該納入考慮範圍併為之設立相關程式。

  本市1999年出臺了《北京市接受志願捐獻遺體暫行辦法》,已經“暫行”了12年。唐軍民呼籲,許多國家甚至是我國的上海均有遺體捐獻法規,北京也應提高到地方法地位,而且應把志願者親屬待遇、優惠政策、遺體不能作商業用途等內容都以法規形式予以確立。

  此外,今年市紅會計劃對《生命》紀念碑進行整修和翻新,主碑將豎立起來並且放大,臥于地面的墓碑將換成醒目的大理石,逝者名字將採用貼金手法鐫刻。(記者 任敏)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吳怡]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