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環保部部長:離開環保談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

2011年06月03日 22:04:47  來源:中新網
字號:    

  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在最新一期《求是》雜誌撰文指出,離開環境保護談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應加強環境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破解經濟增長中的資源環境瓶頸制約。

  文章指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破解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的有效途徑。當前中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人口繼續增加,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力弱成為中國在新的發展階段的基本國情。

  近年來,中國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取得積極成效,但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扭轉。文章指出,目前,水、大氣、土壤等污染仍然嚴重,固體廢物、汽車尾氣、持久性有機物、重金屬等污染持續增加,水土流失加重,天然森林減少,草原退化,生態系統更加脆弱。能源消費總量持續增加,能源利用效率不高。

  文章稱,發達國家200多年工業化進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中國現階段集中凸顯。只有加強能源資源節約,發展迴圈經濟,加強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才能有效破解經濟增長中的資源環境瓶頸制約。

  文章指出,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一些地方就環保論環保,就污染談污染,甚至重蹈“先污染、後治理”的覆轍,付出過大的環境代價。

  在這種情況下,應立足基本國情,緊緊圍繞科學發展的主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和提高生態文明水準的新要求,走出一條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境保護新道路,是形勢使然、出路所在。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需要。文章稱,發展與環境密不可分,環境問題究其本質,是經濟結構、生産方式和發展道路問題,離開經濟發展談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離開環境保護談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環境承載力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規模和發展空間的主要制約因素,環境保護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保障、促進和優化作用。

  同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內在要求。環境保護直接關係人民生活品質,關係群眾身體健康,關係社會和諧穩定。必須秉持環保為民的理念,著力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

  此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搶佔未來競爭制高點的戰略選擇。文章指出,綠色發展、迴圈經濟日益成為世界發展的重要趨勢。只有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搶佔世界經濟發展新的制高點,才能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

  文章提出,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産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