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雙匯“瘦肉精”事件的曝光不斷牽動著公眾神經。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堅決徹查違法案件,嚴肅追究事故責任。
早在2002年,我國就明令禁止“瘦肉精”使用於養殖業,然而這個餐桌上的“毒瘤”多年來未被根除。頻繁出現的“瘦肉精”事件,令人們再添食品安全之憂:“瘦肉精”的源頭究竟在何處?明令禁止的化學藥品為何流入了生豬養殖渠道?是誰為“瘦肉精”的流通打開窗口?
“瘦肉精”源頭之謎
最新資訊顯示,河南省在對規模養殖場戶進行抽檢的同時,開始將排查範圍擴大至年出欄50頭生豬以下的散養戶。
隨著“瘦肉精”事件的調查深入,人們不斷産生這樣的疑問:“瘦肉精”從何而來?
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最先將一定量的鹽酸克倫特羅添加入飼料,以提高牲畜的瘦肉率。但發現人吃了這種豬肉後,易出現心跳加速、呼吸困難等症狀。此後香港、廣東等地也發生了因食用豬肺湯的食物中毒事件,“瘦肉精”問題開始浮出水面。
“瘦肉精”在我國早就被明確禁止使用,然而,雖然打擊力度不斷加大,“瘦肉精”卻“根”難除——
2001年,包括北京、天津在內九個省市的23家養殖場被發現違規使用鹽酸克倫特羅。
2002年,廣州某飼料生産公司違規添加“瘦肉精”導致480多人中毒。涉案飼料公司經理林清源被判處有期徒刑4年。
2006年,上海連續發生多起“瘦肉精”中毒事件,波及全市9個區300多人。同年,江西有12人因制售使用“瘦肉精”被刑事拘留。
2009年,廣東商販從湖南買入的問題豬肉導致70余人出現中毒症狀……
記者調查了解到,“瘦肉精”販子一般不會明目張膽地叫賣,而是稱為“肥豬寶”。“瘦肉精”的交易極為隱蔽,商販往往將其製成無標簽的小包裝私下交易,由負責調豬的經紀人賣給養殖戶。
在2008年查獲的一起案件中,犯罪分子從印度買來“瘦肉精”“變種”沙丁胺醇,再以深圳為轉机,通過下線秘密銷往全國各地。
河南一名生豬經紀人透露,“瘦肉精”的“黑市”價格為每公斤5000元至萬元不等,經紀人摻和飼料粉後以每包300元左右的價格賣給農戶,收購時優先收購此類豬。此次赴河南調查的農業部門專家向記者表示,目前市場上出現的“瘦肉精”,估計大多來自地下制售黑窩點。然而遺憾的是,自2002年以來,鮮有被查出或搗毀的窩點。
國家生豬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陳瑤生教授説:“‘瘦肉精’對中國生豬産業而言,好比毒品,有高額利潤誘惑,就有人鋌而走險。但是到現在為止,沒有案例明確告知‘瘦肉精’源頭是哪;源頭失控,飼料安全就難以保障!”
“瘦肉精”的利益鏈有多大?
在雙匯“瘦肉精”案件中,河南省已控制涉案犯罪嫌疑人32人,抓捕歸案29人,正式立案8起,分佈于養殖戶、生豬經紀人、採購員等各環節。隨著貓膩被層層揭開,一條串聯著飼養、收購、加工等環節的利益鏈條也逐漸清晰。
縱觀近年來蘇丹紅、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劑事件,大都逃脫不出一個套路:商戶企圖用最低成本的投入收穫高利潤的回報,權衡機會成本後選擇鋌而走險。
以雙匯問題豬肉為例,添加“瘦肉精”喂出的生豬出欄價格比普通豬每公斤貴0.4元左右,以每頭豬出欄時100公斤計算,一頭豬能夠多賣四五十元。一般一個小養殖戶養百來頭,能多賣4000來元。
採訪中,河南一位養豬戶談起“瘦肉精”有些無奈。他反映,近年來糧價、水電價格和物流價格等成本提升已將養豬的利潤大幅擠壓,遇到市場波動跌價甚至會出現入不敷出的局面。抱著僥倖心理,部分養殖戶寧願冒險漁利。
剖析整個利益鏈條不難發現,養殖戶看似承擔著使用“瘦肉精”最為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實際上,其背後無數只隱形的“推手”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記者幾經輾轉找到一位經紀人。他稱,現在大家吃肉都“挑瘦減肥”,普通豬吃了“瘦肉精”,往往就半個多月,便可成為瘦肉型豬,成本也就七八元錢,但凈利能有個十來元。數量再多些,生意好的時候,一個月能掙個幾千元。
在檢查環節,也同樣存在著“驗豬等同於收費”的現象。
早在2002年,新華社“新華視點”專欄播發的稿件《8個部門為何管不好一頭豬?》中提到,一個集貿市場如下的“安全檢查程式”:檢疫部門按每頭豬15元的標準用“目測法”檢疫蓋章,工商部門也照此法復檢並收取4元的攤位費,然後就可以放心地出售了。
如今,個別地方唯利是圖、敷衍了事的做法卻沒有根本改變。最近有媒體記者在深圳某屠宰場採訪時發現,屠宰場宰殺被禁生豬牟利,只用交40元的屠宰費和20元的屠宰出廠單,便可讓“瘦肉精”污染的豬肉順利過關……
監管鏈“斷”在哪?
農業部畜牧業司副司長王宗禮表示,全國每年出欄生豬6億頭,“只要是抽檢自然會有漏洞”,“瘦肉精”事件的發生,正暴露了整個監管鏈條上存在的缺陷。
管好一頭豬究竟需要多少個部門?據調查,除了生豬生産環節和企業自律環節出現的問題以外,恰恰是執行國家有關檢驗的硬性規定不力,抽查率過低,最終導致了有害豬暢通無阻。
近幾年來,有關部門一直三令五申禁止在飼料中濫用促生長激素、化學合成藥物。但時下,有的飼料生産企業或經銷商仍將違禁藥品製成無標簽的小包裝私下交易,有的養豬企業或專業戶直接購買鹽酸克倫特羅原藥自行配製的現象並未得到有效遏制。
對中國生豬産業現狀而言,目前許多養殖戶為中小戶散養,這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許多批次的豬肉放在一起,抽檢結果可能不具有可參考性。“太散的時候難管理,哪家出了問題也難找。”廣州市一位農場場長坦言。
一些小型肉聯廠不願負擔或購買不起檢驗設備,或在檢驗環節敷衍行事,也給“問題豬肉”開了綠燈。河南一家肉聯廠管理人員就透露,該廠生産線每天要加工2000到6000頭生豬,如果按照千分之四點五的檢驗率,每頭豬檢驗費時30分鐘計算,20元一份的尿樣檢測試紙和幾百萬元的檢測設備,對於眾多中小型肉聯廠而言,提高抽檢比例勢必耗時耗財力。
值得注意的是,為躲避排查,不法分子在“瘦肉精”銷售和使用環節是“煞費苦心”。從最先使用的鹽酸克倫特羅到現在萊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等,已出現多個“變種”。與之相比,檢查手段相對滯後,也“成全”了一批漏網之魚。
與此同時,部分“瘦肉精”案件被查處後,處罰力度不夠,尤其制售源頭未經查處,很容易轉移“戰場”。專家認為,政府需要建立資訊檔案,如用“公司+農戶”的形式將散戶組織起來登記,建立信用約束體系,也方便日後追溯。
商務部22日表示,今年將新增10個城市啟動豬肉和蔬菜品質追溯系統試點,借助科技手段實現從田間地頭到城市菜市場、餐桌整個食品鏈條的逆向追溯。
“抓生豬品質,不是一兩個部門能夠做起來的事,但眾多環節有一個出了問題就會導致整個監管失效。”陳瑤生教授説,“對於食品安全事件,別讓‘都在管’成了‘都不管’。”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