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城市化特別是老齡化步伐的加快,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出現了諸多“不適應”問題,而社會機構養老似乎還無法承擔這一重任。於是“七十歲的送水老人”“五年只用六度電的最節約老人”等事件相繼發生,凸顯了一些家庭面臨的“養老困局”。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記者日前在雲南、山東、北京等地進行了調查與追蹤。
子女離開父母--“家庭養老”問題凸顯
最新統計顯示,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67億,佔全國總人口的12.5%。與此同時,新近通過的社會保險法明確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逐步實行全國統籌,引起了人們對社會養老問題的進一步關注。
昆明市60多歲的植奶奶對記者表示,幸福的養老應該具備“四老”條件:有個“老伴兒”、有點“老底兒”、有個“老窩”、有些“老友”,但在她自己的身邊,這樣的人似乎少之又少。
能同兒女一起生活是最理想的,但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子女離開父母到外地謀生甚至到外國打拼,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空巢”老人越來越多。民政部的統計表明,城鄉“空巢家庭”已超過50%,部分大中城市達到70%,比例之高,令人吃驚。
這些老人中,有老伴作陪或者生活能自理的,採取“家庭養老”的模式也過得不錯,如果孤身一人,則老來寂寞就成了最大問題。66歲的楊玉芬家住濟南舜玉小區,外地工作的孩子定期給贍養費,吃穿不愁,但“心裏老是空空的”,因為跟孩子很少交流,有時她忍不住打個電話給孩子,可“説不了幾句話他就要挂電話”。中央文明辦的有關數據證實:我國獨居高齡老人中,50%常年患病,30%患有心理問題甚至抑鬱症。
這種情況下,一些獨居老人選擇了雇請保姆陪伴。然而,近年來保姆工資不斷上漲,有經濟條件的老人還能勉強承擔,農村老人大多只能望洋興嘆;加上老人與保姆相處未必融洽,許多老人最終還是選擇了獨自生活。昆明老人張小余由此成為一個極端的個案——昆明市為整頓市容大規模拆除防盜籠,今年10月26日,正在東風巷一戶人家外拆防盜籠的工人,突然發現臥室裏的床上有具遺體,身軀蓋著被子,露在外面的頭顱已成白骨。同一個院子的人這時才知道,多年不曾見面的70多歲老人張小余,原來早已死亡。
“張小余的案例傳達了一個危險的信號。”北京大學教授喬曉春説,獨居、患病、養老保障乏力,三方面的因素疊加在一起,張小余事件有可能再次上演。“養老問題正在逼近每一個家庭。”山東社科院人口老齡化研究中心高利平分析説:“現代家庭日趨小型化、核心化,家庭為老年人提供照顧和滿足老年人需要的功能正在削弱,是傳統養老模式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