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經濟社會穩定協調發展的著力點
面對困難和挑戰,我們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加快解決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促進經濟社會穩定協調發展。
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十二五”時期面臨的形勢是,支撐過去經濟發展的條件正在發生變化,原有的比較優勢不斷減少,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要求迫切,同時有利於自主創新的條件正在形成,因此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此,要切實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力度,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消費能力,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推動産業優化升級,推進工業化與資訊化融合,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推進節能減排,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大財政投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必須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要下決心加快推進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體制改革,消除影響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加快建立反映市場供求關係、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加快財稅體制和金融體制改革,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增強金融對經濟的服務功能;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推進壟斷性行業體制改革,放寬市場準入,鼓勵市場競爭。
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創造條件。加大自主創新投入,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科技資源優化配置、開放共用和高效利用,推動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會的創新活力。
必須把發展民生事業作為重點。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建設和諧社會。優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繼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社會保障水準,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幫扶救助力度,紮實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加快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加強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援棚戶區改造。加強收入分配狀況監測,切實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
必須提高宏觀調控水準。“十二五”時期,隨著經濟市場化、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宏觀調控面臨更加複雜的國內外環境,必須不斷完善宏觀調控體系,進一步提高宏觀調控水準。要注重用市場手段調控經濟運作,重點發揮國家發展規劃、計劃、産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加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和配合,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節奏、重點,根據形勢變化及時調整完善各項政策。加大財政對民生領域和社會事業的支援保障力度,發揮信貸政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著力提高信貸品質和效益。
總體上看,“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只要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體制改革為主要動力,以改善民生為主要目標,就一定能夠圓滿實現“十二五”規劃設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道路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