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統計局局長:“十二五”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內環境

2011年06月03日 22:06:29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挑戰和困難

  農業基礎薄弱,糧食安全面臨挑戰。我國人多地少,每人平均耕地面積不到世界平均水準的40%,耕地保護與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農田基礎設施差,部分農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嚴重,全國434個大型灌區骨幹工程完好率不足50%。農業科技不發達,中低産田比重大。未來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和生活水準的提高,飼料和工業用糧將明顯增加,糧食需求將繼續呈剛性增長,産需缺口將繼續加大,而國際市場調劑餘缺的空間相當有限,我國糧食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經濟結構性失衡,産業結構不合理。我國長期積累的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一是內需與外需、投資與消費失衡。近年來,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經濟增長對國際市場依賴程度較高。同時,經濟增長對投資依賴過大。2006—2009年,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40%以上。二是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2009年,我國城鎮與農村居民收入之比為3.33:1,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之比為2.2:1。三是産業結構不合理。2009年,我國服務業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為43.4%,而中等收入國家、高收入國家服務業比重分別超過50%和70%。同時,我國大量製造業企業主要從事低端勞動密集型加工製造,製造業整體素質不高。

  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産業競爭力較弱。2009年,我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佔全部專利申請和授權總量的比重僅為23.5%、11.2%;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的企業比重僅為8.5%,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內部支出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僅為0.69%。科技創新能力弱制約了我國産業競爭力的提高。我國規模以上高技術産業總産值佔製造業的比重僅為10%左右,部分重要産業領域的關鍵技術和産品還依賴進口。在出口技術和産品中,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和自主品牌的比重不足10%。科技創新能力不足,使我國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經濟科技競爭中處於不利位置。

  資源消耗過大,生態環境壓力加大。2009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佔世界的8.5%,而消費的煤炭佔世界的46.9%、鋼佔46.4%、石油佔10.4%。與生産的高消耗相伴隨的是高強度的污染物排放。我國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大高於世界平均水準,地表水污染依然嚴重,湖泊富營養化問題突出,酸雨發生頻率高。隨著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大,以大量消耗資源、高排放高污染為特徵的傳統發展方式越來越難以持續。

  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社會問題突出,各種社會矛盾進入凸顯期。我國正處在體制轉軌和社會轉型加快的階段,經濟社會結構變動較大,利益主體出現分化,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增多。勞動力供大於求的壓力依然較大,就業結構性矛盾明顯。收入分配製度不合理,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所佔比重偏低,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都有拉大趨勢。社會保障體系仍不完善,存在覆蓋範圍比較窄、城鄉發展不平衡、保障水準低等問題。此外,徵地拆遷、環境污染、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産等領域的突出問題也亟待解決,化解各種問題和矛盾的難度加大。

  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儘管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但仍然面臨較多體制機制障礙,如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行政審批過多,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反映市場供求關係、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和環保收費機制尚未建立;財稅結構體系不盡合理,民生和公共服務方面支出佔比偏低,中央及地方財力和事權不匹配;農村金融發展、中小企業融資仍面臨體制機制障礙;城鄉二元體制依然存在,戶籍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滯後,國有企業和壟斷行業改革有待進一步推進;等等。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