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中國人權事業的進步與發展有目共睹

2011年06月03日 22:06:40  來源:
字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堅持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使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在民主與法制的軌道上得到了有效保障。目前,中國有現行有傚法律233件,行政法規690多件,地方性法規8800多件,基本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和人權保障法律制度。2009年,中國全國人大對選舉法進行修改,明確規定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增加了人大代表的廣泛性,進一步完善了選舉制度,更好地體現了人人平等、地區平等和民族平等。中國政府積極推進政務公開,頒布、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資訊公開條例》,健全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依法實行政府資訊公開,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2009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各部委各部門以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舉辦了1646場新聞發佈會。中國網際網路高速發展,中國公民自由表達言論的渠道得到拓展,目前,中國網民人數達到4.2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31.8%,超過世界平均水準。境內網站279萬個,論壇上百萬個,部落格用戶2.31億個。網際網路成為中國政府了解民情、匯聚民智、改進工作的重要渠道。到2009年底,中國出版各類報紙437億份,各類期刊31億冊,圖書70億冊。2009年長篇小説實體書出版達3000余部。全國共有廣播電臺251座、電視臺272座、廣播電視臺2087座,有線電視用戶17398萬戶、有線數字電視用戶6200萬戶。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達96.3%,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7.2%。全年生産故事片456部,科教、紀錄、動畫和特種影片102部。

  中國始終積極響應聯合國的倡議,為實現“千年發展目標”作出了積極努力,提前6年實現了聯合國“2015年前無法可持續獲得安全飲水人口比例減半”的發展目標。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一直本著國際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竭盡所能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形式多樣、真誠無私的援助,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迄今為止,中國免除了50個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的265億元人民幣債務;為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國向非洲國家提供了100億美元優惠貸款,向越南等東盟國家提供了150億美元信貸支援;中國還為發展中國家援建了150多所學校、近百所醫院、70多項飲水設施、60多個體育場館,向近70個國家派遣了醫療隊,治愈了數以億計的患者。

  中國人權事業的進步與發展是有目共睹的。當然,我們並不諱言由於發展不足和發展不平衡,中國的人權狀況還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中國政府正在採取有力措施,不斷推動中國人權事業取得更大成果。中國的堅定決心也是有目共睹的。必須指出,那種只承認中國經濟取得繁榮發展,看不到中國人權發展進步的生動現實,顯然是不全面、不公正的。還應指出,我們今天雖然身處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但世界上總有一些人用一種他們已習慣了的眼光和價值判斷,來看待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權和發展。總企圖將自己“非黑即白”的價值觀一意孤行地強加於人,或訴諸武力,或通過別的方式支援那些代表他們價值觀和理念的人,甚至罔顧他國的法律和公眾的真實感受。不過,中國的孔子2000多年前就倡導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行為理念已被世界各國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我相信,那種帶著偏見和企圖的所作所為,不但無益於中國及世界人權事業的發展與進步,也不符合推動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構建和諧世界的時代潮流。

  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儘管已取得了巨大進展,但每人平均GDP位居世界100位左右,我們還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7億多人生活在農村,8億多勞動力人口需解決就業,這些使得中國在促進發展和人權的過程中面臨著世所罕見的困難。因此,對中國來説,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實現享有充分人權的崇高目標,仍然任重道遠。胡錦濤主席2008年12月10日在致中國人權研究會的信中強調:“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要一如既往地堅持以人為本,既尊重人權普遍性原則,又從基本國情出發,切實把保障人民的生存權、發展權放在保障人權的首要位置,在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礎上,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中國人民將一如既往地加強國際人權合作,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共同為推動世界人權事業健康發展,為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作出應有的貢獻。”遵循胡主席提出的要求,我們將一如既往地致力於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一如既往地貫徹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原則,加強國際人權合作,學習借鑒世界各國一切有益的經驗,為推動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和人權事業不斷取得新進展作出新的更大的努力。(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 王晨)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