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中美對話:博弈中謀“雙贏”

2011年06月03日 22:08:42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24日下午,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第一場大範圍會談剛剛落幕,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發言人、外交部新聞司司長馬朝旭便在第一時間向媒體披露了會談內容。“坦誠”、“深入”,成為總結對話首日成果的關鍵詞。

  ■焦點一:

  人民幣匯率“國內因素”是主導

  “國際因素對於貨幣政策的影響小于國內因素。”央行行長周小川昨日(24日)會議間隙向媒體明確表示,中國作為13億人口的大國,國內因素才是主導貨幣政策的更重要一環。周小川的表態也再次向美方表明瞭中方在人民幣匯率升值問題上的自主立場。

  記者:從首日戰略經濟對話情況來看,美方並非如之前所預測的對人民幣匯率過多施壓,是什麼使其改變了策略?人民幣匯率近期的走勢又將會如何發展?

  金燦榮(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中美問題專家):從此次中美戰略對話來看,美方由於急於實現奧巴馬政府所提出的五年內出口翻番的戰略目標,對中方的“訴求”較多,主要集中在能源合作、加入中國政府採購、敦促中國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等三個方面。因此,匯率問題也自然而然地被“排”到了後面。

  中金公司研究部: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單一因素不太可能促成近期人民幣對美元升值。而當未來歐元對美元匯率回歸長期可持續水準時,人民幣升值可能性將顯著增加。

  ■焦點二:

  美國對華出口管制有望鬆動

  美方昨日(24日)表示,已對現行的出口管制體制重新進行評估。美國商務部長駱家輝坦承,形成于冷戰時期的這一體制已難以適應21世紀的發展,需要進行改革。中國商務部長陳德銘隨即作出回應:“希望這種表態不是光打雷不下雨,也希望不是下小雨,不是取消幾個項目,而是整體上取消歧視性的對中國單一的出口管制。”

  記者:此次美方是否會“動真格”開放高新技術領域?中國企業又是否能夠從中獲益?

  梅新育(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從美國自身來看,為了加大對華出口力度,自然不得不在一些領域放鬆出口管制。但是,我們也不能對美方開放管制領域期望過大,美國認為最“敏感”的核心技術依然會保持嚴格管制,我國還是應將“自力更生”放在首位。

  鐘青(北京WTO事務中心副主任):按照美方的説法,目前95%的産品目錄屬於“對外開放”,另有5%需要出口許可證。其中美國目前正在考慮放寬管制的産品主要包括民用飛機、半導體、光學纖維、採礦設備、鑽孔設備、節能建築技術、新能源汽車等,從目前來看,新能源領域的合作可能是最容易實現的。

 

  ■焦點三:

  市場經濟地位未達共識

  中國外貿出口企業翹首以盼多時的市場經濟地位,美方並未在昨日(24日)的會談中予以“鬆口”。與會人士表示,中美雙方將會於今年晚些時候在美國召開的另一個重要會議上繼續討論。

  記者:美國遲遲不肯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主要是出於什麼目的?對我國的外貿出口又將帶來怎樣的影響?這一問題是否會繼續成為中美今後對話的重點?

  鐘青:美方未能在此次對話中允諾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並不意外。市場經濟地位一直是美國在反傾銷訴訟中鉗制中國出口的一張“王牌”,隨著近兩年美國對中國反傾銷訴訟案件日益增多,美國自然不會輕易出手這張牌。

  我國在近20年的市場經濟改革中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尤其是在美方頻頻進行反傾銷的家電、服裝、鞋類等領域,民營企業已經成為市場的主導力量。可以説,在客觀上已經符合了美國認定“市場經濟”國家的相關國內法,而美國始終不肯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實質上就是把“地位”當作“籌碼”,爭取更大的貿易利益。

  梅新育:不必為解決市場經濟地位而付出過大的代價,如果美國將這一問題作為談判的“籌碼”,我們不去管它或許更好些。而且,“市場經濟地位”並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出口中的所有問題。近年來,美國對中國採取的貿易保護主義“手段”日益花樣翻新,除反傾銷之外,反補貼、特別保障措施也時常發生,如涉及金額達20億美元的“輪胎特保案”便是其中之一,針對這些貿易救濟措施,即使擁有“市場經濟地位”也無濟於事。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