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事經濟火爆春日 “賽事+文旅”帶動多元化消費
“一日觀賽、多日停留,一人參賽、多人消費”,相信這是很多人參加或觀看體育賽事的真實感受。而結合體育賽事拉動消費,把賽事流量變成經濟增量,也正成為很多地方政府的發力方向。就拿最近這兩周來説,在F1中國大獎賽期間,上海就同時舉辦了汽車文化節、桃花節、櫻花節、梅花節等;而為了增加馬拉松的消費拉動效果,江蘇無錫也辦起了馬拉松博覽會;湖北武漢則推出櫻花文旅大禮包,覆蓋21個A級景區、23個優質文旅産品,提供選手專屬優惠福利。像往年一樣,從3月下旬開始,“馬拉松超級週末”如期上演。就在這個週末,同時有近20場馬拉松賽事在全國接續上演。
馬拉松迎來“超級週末” 賽事經濟火爆春日
武漢、無錫、重慶、珠海……近期,全國多座城市都上演了“跑步熱”。而這其中最火爆的當數兩場世界田聯金標賽事——武漢馬拉松和無錫馬拉松。在武漢,450744人報名參賽,創造了亞洲馬拉松賽事的報名人數之最。而在無錫,作為全國馬拉松錦標賽的首站比賽,也吸引了429447位選手報名參賽,相較去年,報名人數漲幅高達61%,同時全程馬拉松的中簽率僅為6%,也創下歷史最低。
深圳跑友張倩:無錫這個賽道我還是挺期待的,因為它賽道風景很優美,然後還有很多一些特色的景點,所以我一般都會在馬拉松賽前提前幾天來到這裡,然後去備賽,然後在賽事結束之後,我就會去一些景點去遊玩。
一人參賽,全家出遊;“跟著賽事去旅行”等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今年無錫馬拉松組委會向近43萬名報名選手派送了消費券大禮包,僅一場賽事就直接帶動周邊産業效益達5.05億元,同比增長78.2%。
無錫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 錢勤學:今年馬拉松期間,無錫文旅推出了160多場活動、演出和展覽,提供了40多萬份的景區優惠券。
中國田徑協會發佈的《2024年中國路跑工作報告》顯示,2024年,全國累計舉辦各級各類路跑賽事749場,總賽事規模達704.86萬人次,較2023年增長100萬人次。上海馬拉松等7場頭部賽事平均直接經濟效益為4.19億元,間接效益和拉動效益則更為可觀。
“以賽引流”給我們引來了什麼?
作為近年來普及度極高的馬拉松運動,由於適合大眾參與,總能吸引了大量熱愛長跑的人們。而對於參與門檻較高的競技體育來説,則因為具有較高的觀賞性而吸引的是觀賽人群。接下來的時間我們通過三個問題來探尋一下,如何才能把賽事流量變成經濟增量:
問題1:“以賽引流”給我們引來了什麼?
問題2:如何提高辦賽和服務水準以提升參賽觀賽期待?
問題3:怎樣優化體育賽事領域的各項政策?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以賽引流”給我們引來了什麼?先來看北京。29日晚,中超聯賽迎來了北京國安隊主場對戰成都蓉城隊的比賽。北京的工人體育場涌入了52000多名觀眾,門票早早售罄,再現“一票難求”的盛況。火爆的球市不僅帶動門票收入激增,更輻射周邊消費。場館周邊的餐飲、交通、衍生品銷售均迎來高峰。在賽事價值持續回升的同時,球迷經濟正成為拉動城市消費的新引擎。隨著賽事IP運營和觀賽體驗升級,體育産業有望釋放更大經濟潛力。新工體作為北京體育消費的新地標,新工體+北京國安的雙IP緊密協同,通過賽事聚客效應,精心打造“比賽日文化”,釋放“比賽日經濟”潛力,串聯“觀賽-體驗-消費”全場景,帶動新工體-三里屯區域的消費活力。
類似這樣高關注度的體育賽事,也同樣在其他城市帶來了意外的消費增量。
幾乎每場頂級足球賽事都可吸引數萬名觀眾到現場觀賽。在杭州進行的2026年美加墨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中國隊對澳大利亞隊的比賽,以70588名現場觀賽觀眾的數據,刷新了國內足球比賽的上座紀錄,僅票房收入就超過了5000萬元。
高關注度的體育賽事,同時為辦賽城市帶來了巨大的客流量。杭州文旅數據顯示,3月21日至25日期間,杭州累計接待外地客流668.6萬人次,同比增長6.2%,環比上周增長7.5%,充分顯示了“賽事+文旅”多元化消費模式的魅力。
而同樣的狀況幾乎同期出現在上海F1中國大獎賽的現場。本屆F1中國大獎賽共吸引了超22萬人次來到現場觀賽,其中境外觀眾佔比15.25%,比去年增加100%。
2024年,上海共舉辦178項國際國內體育賽事,創造直接經濟影響113.78億元、拉動效應309.90億元。過去幾年,通過高水準賽事的引領,體育正在成為包括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在內的不少城市的亮麗“名片”。
如何提高辦賽服務水準提升參賽觀賽期待?
從北京、杭州和上海的例子可以看出,只要賽事有價值,參賽觀賽的流量就會自動找到府來,而隨之産生的經濟消費也會增長。如何通過提高辦賽和服務水準提升消費者的參賽觀賽期待?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這樣解讀:
我國賽事經濟發展前景廣闊
依託體育賽事這個流量入口,通過加強跨界合作、強化消費聯動,我國各類體育賽事的“流量”,正加速轉化成消費的“能量”和經濟的“增量”。
2023年全國體育産業總規模與增加值數據公告顯示,2023年我國體育競賽表演活動産值為752億元,比2022年的388億元實現了93.81%的增長。2025年,除了中超、中職籃等職業體育賽事外,哈爾濱亞冬會、成都世運會、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等多項頂級賽事在國內上演。而隨著國內體育消費市場被進一步激活,專家預計未來幾年,我國競賽表演業仍將位於高位增長的態勢,同時帶動相關文旅消費持續增長。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經濟司司長 楊雪鶇:體育賽事是促進行業融合的重要平臺,在釋放體育、體育消費方面呢,也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下一步呢,進一步擴大優質的體育産品和服務供給,通過政策紅利,釋放消費潛力。
據了解,在體育産業發達國家的産業結構中,競賽表演業是最核心的門類之一,可佔到全部體育産業産值的20%左右。相比之下,我國萬人擁有的比賽場次還很低,僅為發達國家的4%左右,未來我國體育賽事的産品供給仍亟待豐富,競賽表演業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