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輸出“顏值”到成功“變現” 多地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央視網消息:隨著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多地正積極探索符合當地實際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就在幾天前,全國首單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交易在浙江安吉簽約。
此次交易的水土保持生態產品為浙江安吉石門坑小流域河垓區塊生態旅遊資源6年開發經營權,交易額3328萬元。生態保護也能換錢,河垓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邱軍連說了幾個“沒想到”。

章村鎮河垓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邱軍說:“真的沒想到通過水土保持、生態保護也能換錢,我心情非常激動。這次交易河垓村是重點交易區塊,每年能夠拿到100多萬元。”
邱軍告訴記者,這筆錢將專項用于今後水土流失治理和村民共富創收。而簽約的項目來到村里,還可以解決部分村民就業。

記者了解到,包括此次交易的石門坑小流域河垓區塊在內,目前,安吉縣已經形成了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及實現路徑,核算出當地38條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約33.2億元,初步建立了縣域層面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機制。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院士胡春宏表示,開展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是建立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機制的具體實踐,充分發揮兩手發力中的市場作用,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到鄉村振興、共同富裕以及水利建設上。
建立算法給綠水青山“合理定價”
記者了解到,安吉通過持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係統治理,目前,全縣植被覆蓋率、森林覆蓋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地表水、飲用水、出境水水質達標率均為100%,空氣優良率維持在87%以上。如今,通過探索生態產品價值轉換機制,安吉不僅輸出綠水青山的“顏值”,還實現了“變現”。究竟怎麼給綠水青山“合理公允地定價”,在環保和發展之間打造良性循環?繼續來看記者的發現。

在為此次交易提供服務的安吉兩山合作社大數據中心,記者看到,當地利用遙感衛星、大數據數字化等係統,疊加數百張圖層,構建形成了安吉縣域“生態資源數據一張圖”。數字大屏上,整個安吉水土流失保護流域,每一塊的位置、流經哪些鄉鎮、流域價值和交易情況等信息都一目了然,而給這些數據提供支持的,是一套經過院士和專家嚴格審查後建立的縣域層面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算法。
記者從水利部了解到,目前,我國初步形成了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係,有效解決了生態產品度量難的問題。實踐證明,生態清潔小流域是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最佳載體,能以文旅開發、生態康養、休閒觀光等多種形式實現價值轉化。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規劃處處長曹利遠表示,目前,全國建成生態清潔小流域4000多條,每年還有約500條的增量。我們將以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為重點,培育更多更優水土保持生態產品,進一步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搭建平臺打通難點 讓生態產品變現
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是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難點。記者在江西撫州採訪時發現,當地通過搭建平臺,探索信息共享服務模式,盤活了生態資源資產,促進了有效轉化利用。

江西撫州南豐縣擁有豐富的林業資源。前幾天,甘泉村有80多畝林地需要流轉。本著貨比三家提高集體收入的想法,村委會將流轉信息發布在撫州“兩山”轉化中心平臺上,短短幾天就被一家公司看中,最終以總價28萬元的價格達成了交易。

記者了解到,為推進生態產品實現價值轉化,一年多前,撫州建設“兩山”轉化中心平臺,整合多部門的生態資源資產數據,形成生態資源清單,採用信息共享的服務模式,為用戶提供申請登記、評估、交易、金融、收儲等服務。目前,平臺已歸集全市山水林田湖等138項生態資源資產、3000多萬條數據,林權、水權等生態資源權益都可以在平臺上交易。
為了讓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等難點堵點得到解決,撫州資溪縣在全國創新推出了“生態資產權益抵押+項目貸”模式。

野狼谷是當地一個著名景區。過去,景區需要資金時只能依靠固定資產進行融資,授信額度有限。去年,當地“兩山”轉化中心聯合國內權威機構構建了特定地域單元生態產品核算方法,景區內每一棵樹、每一只小動物都有自己的價值核算體係。有了測算結果,金融機構為景區授信500萬元,生態價值採信額度達25%。
目前,撫州已成立53家“兩山”平臺,有2.7萬家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和34家金融機構入駐,全市權益類生態資產交易額已達190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