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政法基層行②】武昌“平安合夥人”:共治為居民幸福生活上保險
什麼是“平安合夥人”?
百度可以得到兩大類搜索結果。一類是銷售平安保險的代理,一類是創建平安的志願服務隊。
在武昌區,有著這麼一群“平安合夥人”,他們不銷售保險,卻為社區居民的幸福生活上了一道又一道保險。
日前,這項由武昌區委政法委申報的《“平安合夥人”繪好共治“同心圓”》項目,獲評省委政法委“新時代湖北政法工作優秀創新成果”。
10月16日下午,“荊楚政法基層行”宣傳調研團走進武昌區水果湖街道濱湖社區,探尋他們群防群治、共建共用的秘密。
“荊楚政法基層行”宣傳調研團走進濱湖社區。周光潔 攝
試點招募,漢版“朝陽群眾”盡數出道
最初,“平安合夥人”是對標北京“朝陽群眾”的平安資訊員和熱心群眾。
2021年底,武昌區發出招募令,在水果湖街濱湖社區、楊園街建設新村社區、中華路街戶部巷社區、糧道街曇華林社區、糧道街胭脂路社區招募漢版“西城大媽”,積極引導群眾參與基層治理。
招募令得到全區廣大市民群眾的熱烈回應,短短不到兩年時間,武昌區142個社區全都有了“平安合夥人”,總數超過6000人。
“荊楚政法基層行”宣傳調研團採訪“平安合夥人”。周光潔 攝
這些“平安合夥人”由律師、調解員、熱心群眾、下沉黨員、物業公司工作人員等11類力量組成,承擔平安資訊收集、矛盾調解、安全監測和法律宣傳等任務,成為網格樓棟和行業系統全覆蓋,築牢社會和諧穩定的第一道防線。
在武昌紅巷,“紅巷爺爺”義務宣講紅色故事的同時,還活躍在街巷院落,熱心調解糾紛、排查隱患。在水果湖街東亭社區,“七寶巡邏隊”開展常態巡邏,當好安全員。在水果湖街濱湖社區,“五三五”治理模式全面推行,社區治理隊伍日漸強大。
兩年來,“平安合夥人”上報各類安全隱患500余條,排查化解婚姻家庭、鄰里、物業等各類矛盾糾紛1000余起,成功調處率99%。
創新破局,老大難成了樣板社區
“平安合夥人”劉愛芝曾在社區工作20多年,是水果湖街濱湖社區出了名的熱心腸。退休了她也閒不住,主動到居住地所在的濱湖社區報名,成為一名社區志願者。
濱湖社區居委會書記章肖鵬介紹,由於轄區小區老、人口密度大、居民人數多,各小區居民與業委會一度矛盾突出,對小區治理現狀不滿,常常撥打市長熱線進行投訴,投訴件曾數居水果湖街道首位,劉愛芝也忙得夠嗆。
改變,來自省委政法委和區委政法委下沉工作隊。在兩支工作隊指導下,濱湖社區以黨建引領為鮮明旗幟,創新“五三五”治理模式破局。
“荊楚政法基層行”宣傳調研團參觀濱湖社區法治長廊。周光潔 攝
“五三五”治理模式,即依託下沉黨員、直管黨員、居民骨幹、商企樓宇、社會組織等五大主體力量,組建“紅五星志願服務聯盟”,以“共建帶頭、轉化身份、接連加入”三條路徑做強做大社區治理隊伍,建立完善“科學定責、派單領辦、多方聯動、雙級管理、評議激勵”五項機制,促進多元主體融合,共同參與社區治理工作。
2021年,社區將“平安合夥人”融入“紅五星志願服務聯盟”。劉愛芝也成立了劉老師調解工作室”,七名“平安合夥人”常駐工作室,解決鄰里糾紛,武昌區司法局指定律師每週四進駐解決專業難題,調解成功率高達七八成。
去年夏天,轄區一對東北來漢定居的夫妻發生矛盾,50多歲的男主人酒後點燃傢具,陽臺燒得面目全非。劉愛芝聞訊到府,發現女主人表情木訥,對眼前的一切很是麻木。
了解到夫妻倆在武漢沒什麼親友,丈夫時常冷暴力,劉愛芝主動添加女主人微信,陪她聊天,三天兩頭登門和她嘮家常。兩個月過去,劉愛芝和女主人成了好友,原本寡言少語的女人變得開朗了許多。
紅五星志願服務聯盟不斷壯大,凝聚起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磅薄力量。聯盟現有1000多名志願者,核心志願隊伍活力不斷增強。其中“平安合夥人”隊伍從最初7人壯大到了百餘人。
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如今,濱湖社區已成為湖北省基層社區治理樣板社區。
老當益壯,“七寶”巡邏隊立大功
武昌區水果湖街東亭社區是武漢市建設的第一個商業小區,始建於1985年,如今已是不少人眼中的老破舊。
房子雖舊,人心不老。行走在武昌區水果湖街東亭社區,時常能看到一群“遛彎”老人,他們7人為伍,身著統一的橙色制服,四處打量、神情警惕。
“荊楚政法基層行”宣傳調研團採訪“平安合夥人”。周光潔 攝
這支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隊伍,被街坊親切地稱作“七寶”巡邏隊,也是名聲在外的“平安合夥人”。從社區衛生到鄰里和睦再到防騙防盜,他們樣樣在行。
“七寶”之一的黃惠蘭説,她們現在是抬頭除牛皮癬,低頭拾垃圾屑,俯身扶起共用單車,遠望違反治安動向,近前提倡文明行為,四處查看消防隱患,一路宣傳核心價值觀。
2019年,“七寶”巡邏隊逮住一名鬼鬼祟祟的陌生人,一不留神還協助警方破獲了團夥盜竊案。黃惠蘭説,“七寶”巡邏隊組建以來,社區刑事警情足足下降了六成。
紅色智囊,老教授科學化解電梯難題
“荊楚政法基層行”宣傳調研座談現場。周光潔 攝
在很多地方,老舊樓房加裝電梯是個“死結”,但在楊園街道理工大水運社區——武漢理工大學宿舍卻無比順暢。
原因無他,讓居民的事居民説了算。
社區在立項之初,就積極動員黨員承包樓棟變身小區“紅色管家”,引導居民推選本樓棟的業主代表,賦權其主導負責加裝電梯事項的聯繫和溝通,同時每個樓棟推選出3名黨員代表組成黨員先鋒隊,帶領居民志願者,依託“黨員流動辦公桌"開展輪值服務,到府宣傳並徵集意見。在“紅色管家”的引領下,一批居民從“旁觀者”變“參與者”,成為電梯安裝的設計師、規劃師和監理師。
就這樣,“加梯智治會”平安合夥人團隊順利搭建,居民規劃師解決立項問題、居民設計師制定加裝方案、居民監理師監管安裝過程,實踐形成了一套基層議事協商機制和常態化運營機制。
針對加裝電梯資金籌措分攤難題,“專家合夥人”武漢理工大學退休教授陳定方發揮幾十年的專業特長,率先在自家樓棟實行以業主實際居住人數和樓層階梯數作為變數來分攤費用的計算方法(“分攤方陳式 ”),兼顧公平和效益,獲得一致認可和支援。
“只要秉承公心,這筆賬就算得過來。”陳定方説。
新電梯落成後,老年居民的上下樓問題得到了解決,“喘氣上下 爬樓”、“買瓜不敢挑大的”、“下樓走走是奢望”成為過去式,社區裏的歡聲笑語更多了,部分曾因上下樓不便而搬到養老院的居民也選擇搬回小區居住。
目前,該社區居民同意加裝電梯共28部,已完工23部,正在施工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