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社會救助兜底 居民心中有底(有溫度的舉措 暖民心的行動)

2022-08-24 08:33: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近年來,江西省新餘市完善救助體系,時刻關注關心困難群眾生活,成立常態化監測隊伍、打通資訊渠道及時幫扶,讓“人找政策”轉變為“政策找人”。一項項制度的創新,一次次暖心的服務,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記者見到袁玉清已經是下午5點多。聽説記者想了解一下接受救助的情況,他瞬間打開了話匣子。

  “去年我愛人住院,雖然報銷不少,但壓力還是很大,我想盡了辦法,給親朋好友挨個打電話借錢。感動我的是,民政局找到了我,不到一週就幫我申請了3萬元特別救助。真溫暖啊!”説到這裡,這個堅強的漢子眼裏有了淚光。

  近年來,江西省新餘市完善救助體系,突出制度創新,強化主動服務,做實“兜底”保障,如今,新餘的鄉親生活更有底氣了。

  時刻關注困難群眾

  常態監測政策找人

  新餘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小城。仙女湖畔,一抹暖暖的夕陽中,老人們在“頤養之家”裏聊著家常;袁河兩岸,“小荷行動”讓孩子們吃上了營養餐,洗上了熱水澡,還能在新建的體育場撒歡打鬧……這幅安靜祥和的場景離不開當地越織越密的社會救助保障網。

  2021年9月的一天,年僅45歲的江西新餘居民李容娥突然倒在地上。一直以來身體健康、連感冒都很少的她想不到,自己竟會因腦動脈瘤而住進ICU,李容娥家中唯一的收入來源就是靠丈夫袁玉清外出打工,並不富裕,雖能報銷不少,看病費用還是讓夫妻倆壓力巨大。

  “我給所有的親戚朋友打電話,還在網上發起籌款。”袁玉清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深深地嘆了口氣。

  就在發起網上籌款的第二天,袁玉清接到一個陌生電話。電話那頭的人説,他是分宜縣民政局社會服務救助中心的工作人員,名叫彭小生,在籌款平臺上看到了求助資訊,問是否需要幫助。

  “當得到我肯定的回復後,他立馬核實了我愛人的病情和我的基本情況,第一時間幫我申請了低保和特別救助,也就五六天時間,3萬元特別救助就打到了我的卡上。”

  為了織密這一張社會救助的大網,真正實現只要符合標準,就“一個都不能少”,新餘市分宜縣民政局組成了由民政人員、社區人員、志願者共350余人的常態化監測隊伍,用接受申請、入戶摸排、關注網際網路求助資訊等方式,時刻關注困難群眾生活,實現了從“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轉變。彭小生就是在朋友圈看到了袁玉清的網際網路求助資訊,主動聯繫了袁玉清。經過兩次手術,如今李容娥已經出院。

  “新的救助模式,不僅有自下而上主動的申報,更有自上而下的監測預警。”新餘市民政局副局長張草根介紹,“這幾年,為了織密網路,提高救助效率,壓實主體責任,我們還將低保審核、特困審核、臨時救助中的小額先行救助、急難型救助審核確認許可權全部下放到鄉鎮,為困難群眾更快捷、更及時得到救助開通了‘綠色通道’。”

  打破戶籍管理限制

  臨時救助及時紓困

  記者走進新餘市民政局社會救助科,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負責人諶援成接起電話:“您好,這裡是救助熱線。”

  聽著電話那頭的群眾講述自己的情況,諶援成輕敲鍵盤,熟練地在表格中填寫資訊,包括姓名、家庭住址、身份證號和救助原因等等。

  救助熱線是新餘市在特殊時期臨時救助的拓展。它是指在發生自然災害、突發性事件或疫情等特殊情況時,群眾基本生活遇到困難,只要打一個電話,經過核實,就能在2天內得到包括500—2000元的小額救助。對於隔離觀察、行動不便的老人兒童,還可以通過這個電話獲得衣服、食品等實物救助。今年以來,熱線救助機制已救助175人,發放救助金17萬元。

  救助熱線是在新餘實行的社會救助項目的基礎上提出的。2017年春節,新餘市創新工作舉措,拓展工作思路,在往年救助的基礎上,打破戶籍管理限制,將符合救助條件的在新餘過年的外地戶籍困難人員納入救助範圍,在過節時給與和本地戶籍的困難群眾一樣的物資救助,讓困難群眾過個舒心節。無論是過節幫扶還是熱線救助,只要人在新餘,都能獲得幫助。自2017年開展這兩種社會救助以來,全市共計救助28936戶次,救助金額768.51萬元。

  江西吉安的劉和蓮目前家住廣東,丈夫早逝,兩個孩子由吉安的外公外婆照顧。劉和蓮從武漢來新餘辦事,本打算事情結束後回吉安看望孩子,由於疫情,不得已在新餘集中隔離。

  隔離期間沒有收入,劉和蓮愁得寢食難安。社區工作人員將相關政策告訴了她,並且幫她填寫了資料,1000元的臨時救助很快就發到了劉和蓮的卡裏。

  “雖然事情已經過去兩個多月,但是每次想到自己一個外地人,也能得到當地政府的幫助,我現在心裏還是暖暖的。”劉和蓮在電話裏説。

  打通渠道動態監測

  分類排查精準幫扶

  在新餘市渝水區珠珊鎮垱上村,當記者見到65歲的龔冬英時,她剛剛從菜園子裏拔菜回來,正準備燒柴做飯,給醫院裏的老伴胡年興送飯。

  幾個月前的一天晚上,大雨滂沱。胡年興騎自行車回家,因路面濕滑不小心摔倒,雖然及時被送到醫院,並做了顱內手術,可是術後身體卻左邊癱瘓,直到現在都無法起身。

  龔冬英和老伴平日裏靠種菜賣菜為生。如今胡年興摔這一跤,産生了十幾萬元的醫藥費,也讓家裏失去了重要經濟來源。

  龔冬英見到來看望她的村幹部,抹了把眼角説,“幸虧你們及時告訴我政策,幫了我們大忙!”

  原來,通過鄉鎮摸排,珠珊鎮民政所發現了龔冬英的情況,錄入“數字民政”動態監測系統,渝水區民政局了解到這個情況後,核實情況並啟動臨時救助,還在當月提交了低保申請材料,為龔冬英家申請到了低保。

  “我們的救助對象一般來説有4類,包括特困戶、低保戶、低保邊緣戶和支出型困難家庭,有些不屬於這4類人群,但也確實遇到困難,怎麼辦?我們的辦法是打通資訊渠道,將他們的資訊納入‘數字民政’的動態監測系統進行摸底排查,歸類處理,及時處置。”珠珊鎮民政所所長張小花介紹,“像龔奶奶家這種因病致貧的情況,我們早一天發現,就能早一天幫助她。”

  2017年,新餘市就開始了市級民政數字平臺的探索,當時這個平臺依託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查系統,只有簡單的一些功能,2019年底,新餘市級數字民政平臺融入江西省的數字民政平臺,省級平臺數據涵蓋更廣,功能更全面,可以實現救助對象的監測預警、識別納入、精準幫扶、風險消除,有效解決過去存在的預警不及時、幫扶不精準、資訊共用度低、監測效率低下等問題。

  “現代化的社會救助體系,是保持整個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性工作,也是我們建設‘智慧+民生’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有所為、快作為,為我市社會發展構築一個更加富有彈性、堅實牢靠的保障根基。”張草根説。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