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北京 晴 7 ~ -3 ℃ 微風/臺北 多雲 18 ~ 12 ℃ 微風
特別推薦
重要文獻匯集
重要言論
中共中央文獻
全國人大文獻
中央政府文獻
全國政協文獻
中央軍委文獻
外交文獻
國臺辦文獻
其他部委文獻
民主黨派文獻
民間團體文獻
歷史文獻
地方政府文獻
臺灣地區相關文獻
中國政府白皮書
七日回顧
歷史上的今天
大事記
數  據
涉臺常識
中國概況
 
 
 
字號:
關於推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業(五)

  時間:2001-04-17 09:32    來源:     
 
    江澤民説,在香港生活著許多外國人,有些已經以香港為家,香港今後仍將是他們安居樂業的家園。未來的香港,不分種族,不分膚色,人人都有平等競爭的機會,人人都享有法律保障的各種權利和自由。
  江澤民指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使我們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生活發生巨大變化。這一切成就的取得,最根本的是由於我們成功地走上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我們將堅定不移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繼續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推進社會全面進步。我們將堅定不移地按照“一國兩制”方針繼續推進祖國的和平統一,確保澳門順利回歸,並最終解決臺灣問題。我們將堅定不移地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各國人民一道,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推動建立一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而積極貢獻力量。
  7月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在首都各界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香港回歸,標誌著中國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佔的百年國恥,開創了香港和祖國內地共同發展的新紀元;標誌著我們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標誌著中國人民為世界和平、發展與進步事業作出了新的貢獻。
  江澤民説,香港回歸,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紀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江澤民指出,中國近代史昭示我們,要改變貧弱受欺、落後挨打的歷史命運,就必須奮起抗爭,奮發圖強。
  江澤民指出,中國近代史昭示我們,要實現民族解放和國家富強,就必須有先進政黨的領導和科學理論的武裝。
  江澤民指出,中國近代史還昭示我們,要跟上時代進步和世界發展的潮流,就必須打破封閉狀態,實行對外開放。
  江澤民説,鄧小平同志從維護祖國和全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尊重歷史和現實,以偉大政治家、戰略家的遠見卓識,提出“一國兩制”的創造性構想,為我們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指明瞭正確道路。我們按照這個構想,通過外交談判成功地解決了香港回歸問題,從而也為國際社會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歷史遺留問題與國際爭端提供了新的範例。
  江澤民表示,我們將堅定不移地執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保證香港原有的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法律基本不變。
  江澤民説,我們將堅定不移地支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使基本法賦予的各項職權,支援特別行政區政府依法施政。中央人民政府依法管理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外交事務和防務。中央各部門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要遵守香港基本法,不得干預香港特別行政區依據基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務。
江澤民説,我們將堅定不移地保障香港居民依法享有的各種權利和自由。世界各國地區在香港的經貿活動與投資利益都將受到法律保護。
  江澤民説,堅持實行這些方針政策,不僅可以保障香港回歸後長期繁榮穩定,也有利於促進祖國內地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利於對澳門順利回歸和最終解決臺灣問題發揮示範作用,有利於促進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
  江澤民指出,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對世界上一切在香港有經貿活動與投資利益的國家和地區,對一切同中國有經貿往來的國家和地區,都有好處。我們希望,在這個涉及多方利益的問題上,有關國家和地區能夠採取建設性的合作態度。
  江澤民説,澳門將於1999年回到祖國懷抱,這是又一件民族盛事。在中葡雙方友好合作下,澳門回歸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正在積極進行。我們對於澳門順利回歸充滿信心。
  江澤民指出,按照“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最終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一切華夏子孫的殷切願望。我們希望臺灣當局以民族大義為重,真正回到一個中國的立場上來,為發展兩岸關係、實現祖國完全統一邁出切實的步伐。
  江澤民指出,21世紀即將到來,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正在發生深刻而又充滿希望的變化。人類幾千年文明進步聚積的能量,迸發出無窮創造力。和平與發展已成為當今時代的主流,世界正在朝著有利於形成多極化格局和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的方向發展。以資訊技術為主要標誌的新科技革命突飛猛進,世界各國的經濟合作與相互競爭、文化交流與相互影響,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廣泛而深刻。今日之世界,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們一定要充分把握住難得的發展機遇,勇敢地迎接挑戰,努力把我國的社會生産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提高到一個新的水準。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