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北京 晴 7 ~ -3 ℃ 微風/臺北 多雲 18 ~ 12 ℃ 微風
特別推薦
重要文獻匯集
重要言論
中共中央文獻
全國人大文獻
中央政府文獻
全國政協文獻
中央軍委文獻
外交文獻
國臺辦文獻
其他部委文獻
民主黨派文獻
民間團體文獻
歷史文獻
地方政府文獻
臺灣地區相關文獻
中國政府白皮書
七日回顧
歷史上的今天
大事記
數  據
涉臺常識
中國概況
 
 
 
字號:
農業

  時間:2005-11-16 10:05    來源:     
 
 


農業資源

  中國土地資源類型多樣,但山地多,平原少;山地、丘陵和高原的面積佔全國土地面積的66%,平地佔34%。同時,半乾旱與乾旱地區所佔比重大,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50%以上。全國耕地面積12339.22萬公頃(2003年),主要集中在東部季風區的平原和盆地地區。種植業是中國最重要的農業生産部門,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經濟作物有棉花、花生、油菜、甘蔗和甜菜等。

  中國是一個少林國家,天然林集中分佈在東北和西南地區。為保護環境和經濟建設的需要,中國營造了許多防護林、水源林和水土保持林,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積最大的國家。中國有“竹子王國”之稱,竹林面積、蓄積量和竹材産量,約佔世界三分之一左右。

  中國草場面積廣大,佔全國總面積近四分之一,四大牧區為:內蒙古牧區、新疆牧區、青海牧區和西藏牧區。從東北到西南綿延3000多公里的廣闊草原上,分佈著許多畜牧業基地,可提供大量的牲畜、肉乳和毛皮。

  中國近海海域面積廣大,淺海漁場有150萬平方公里,佔世界淺海漁場面積的四分之一。海洋水産極為豐富,帶魚、大黃魚、小黃魚、墨魚是中國四大經濟魚類。眾多的河流、湖泊等為發展淡水水産業提供了有利條件。從1990年開始,中國水産品産量就一直位居世界前列,佔世界水産總量的六分之一左右。

農業的發展



  中國是一個人口多、耕地少的國家,僅有全球7%的耕地,卻有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要吃飯。因此,中國農業在世界上佔有相當重的份量。國外曾經有人擔心 “誰來養活中國”?中國領導人和農業專家回答説:“中國人自己養活自己”。

  中國農業的快速發展是從1978年農村改革以後開始的。20多年來,中國農村改革在集體所有制的框架下,以市場為導向,大膽突破傳統體制的束縛,探索了集體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新的實現形式。改革給農民帶來實惠,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産力,推動了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産的快速增長和農業結構的不斷優化,使中國農業取得顯著成就。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儘管面臨著許多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但仍然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1996年到2000年,國內生産總值中農業增加值五年合計為71291.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3.5%,保持平穩增長態勢。糧食等主要農産品生産連年獲得較好收成。糧食産量1998年達到51230萬噸的歷史最高水準;1999年至2001年,在遭受嚴重乾旱和調減播種面積的情況下,仍高於1991年至1995年的平均水準。2002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比上年減少219萬公頃,但每公頃單産增長132公斤,全國糧食産量達到45706萬噸。現在,中國糧食、棉花、油菜籽、煙葉、肉類、蛋類、水産品、蔬菜産量均居世界首位。

  隨著生産發展,農産品的每人平均佔有量也明顯提高。2002年,糧食每人平均佔有量為357公斤,豬牛羊肉、牛奶和水産品每人平均佔有量分別為40.8公斤、10.2公斤和35.6公斤,已超過世界平均水準。目前,中國大多數農産品已由供給長期短缺向總量大體平衡、豐年有餘的新階段轉變。

鄉鎮企業

  鄉鎮企業特指農民在農村興辦的企業。農村改革和農業科技進步使得農業生産效率大幅度提高,大批農業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為鄉鎮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他們的産品以其價廉的優勢銷遍全國城鄉。  



 

     鄉鎮企業經營範圍甚廣,包括工業、農業加工、交通運輸業、建築業、商業和飲食服務業等。2002年,全國共有鄉鎮企業2133萬家,從業人員達13288萬人,創造增加值3.2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32%。

  鄉鎮企業已成為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源。目前,年銷售收入5000萬元以上的鄉鎮企業達1萬餘家,其中超過1億元的近4800家;有30多個鄉鎮企業産品被評為中國名牌産品。

科技對農業的貢獻

  在農業科技領域,中國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科技進步對中國農業的貢獻率已由1949年的20%上升到現在的42%。農業科技部門在生物技術、高新技術、基礎研究方面均取得較大進展,植物細胞和組織培養、花藥培養、單倍體育種及其應用研究處於國際先進地位。兩係法品種間雜交水稻、雜交玉米育種以及精耕細作的多熟種植技術等方面,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準。大豆雜種優勢利用研究也獲得重大突破。1949年以來,中國農業科學家共培育出40多種農作物,近5000個高産、優質、抗性強的新品種、新組合,使主要農作物品種更新四至五次,每更新一次,一般增産10%至30%。目前,中國糧食作物單産已由1950年的1.16噸/公頃增加到4.40噸/公頃,提高了2.8倍。

  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中國科學家袁隆平,在雜交水稻方面的研究成果改寫了二十世紀後半葉中國水稻耕作的歷史,也為解決全人類的“口糧”問題作出了卓越貢獻。現在,中國雜交水稻的優良品種已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1%,平均增産20%。2002年,袁隆平率領一支由全國十多個省、自治區科技人員組成的攻關隊伍,再度攻克兩係法雜交水稻難關,使超級雜交稻在小面積試種獲得成功,每公頃産量達到12000公斤。目前,超級雜交稻正走向大面積試種推廣中。

  國家有關部門先後組織實施了星火計劃、重大成果推廣計劃、豐收計劃、燎原計劃等直接面向農村經濟建設的科技計劃,把先進的科技成果送到農村去,送到農民家中,對促進農民科技素質的提高作用昭著。

  與此同時,農業部門從世界各地引進農作物品種、苗木10多萬份,並選育了水稻、玉米、小麥等作物的新品種、新品係。地膜覆蓋、水稻旱育稀植、新型農機具、農藥等先進技術也得以在生産中廣泛應用。

提高國際競爭力

  自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為全面提高農業的國際競爭力,中國政府開始著重解決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問題,並投入財力物力,加快農業的科技進步、科技創新和農産品的産業化經營進程。中國科技部推出的“主要農産品深加工”項目已被列為“十五”計劃重大科技項目,旨在開展糧油、果蔬、畜産品、林産品等大宗農産品的深加工關鍵技術與設備、全程品質控制體系和農産品快速檢測技術與設備等研究。該項目完成後,中國農産品加工技術總體水準將達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國際先進水準,部分技術領域可實現與國際先進水準的接軌。同時,“奶業發展”、“節水農業”兩個項目,也被列入科技部2002年啟動的、期望能在近幾年內有跨越式發展的12個重要應用科技專項,國家為該等項目總共投入200億元。

  此外,一個由農業部、財政部立項的全國性農業科技成果中試和轉化計劃,在2002年又推出了19個新項目,涉及糧食、油料、水果生産新技術,以及農業節水技術、規模化養殖技術等。該計劃已經實施三年,在農業科研與技術推廣之間架起了一道橋梁。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