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北京 晴 7 ~ -3 ℃ 微風/臺北 多雲 18 ~ 12 ℃ 微風
特別推薦
重要文獻匯集
重要言論
中共中央文獻
全國人大文獻
中央政府文獻
全國政協文獻
中央軍委文獻
外交文獻
國臺辦文獻
其他部委文獻
民主黨派文獻
民間團體文獻
歷史文獻
地方政府文獻
臺灣地區相關文獻
中國政府白皮書
七日回顧
歷史上的今天
大事記
數  據
涉臺常識
中國概況
 
 
 
字號:
財政稅收

  時間:2005-11-16 09:47    來源:     
 
 


全國財政工作綜述

  2003年,全國財政工作經受住了各種考驗並取得了新的成績,開拓了新的局面。

  在經濟社會發展保持良好勢頭,中央和地方財政預算執行情況也比較好。2003年,全國財政收入(不含債務收入,下同)21715.25億元,比上年增長14.9%,完成預算的105.9%。全國財政支出24649.95億元,比上年增長11.8%,完成預算的104%。收支相抵,支出大於收入2934.7億元。

  中央財政收入12483.83億元,比上年增長9.8%,完成預算的104.6%。中央財政支出15681.51億元,比上年增長8.4%,完成預算的103.6%。中央財政收支相抵,赤字3197.68億元,與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批准的預算赤字3198.3億元相比,減少0.62億元。2003年,中央財政債務收入6153.53億元,用於償還國內外債務本金2952.24億元,彌補當年財政赤字3197.68億元,補充中央財政償債基金3.61億元。

  2003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1035.94億元,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1035.94億元。

  地方財政收入18111.39億元,比上年增長14.1%,完成預算的105.9%。地方財政支出17848.41億元(含上解中央支出618.56億元),比上年增長12.1%,完成預算的104.3%。地方財政收支相抵,結余和結轉262.98億元。

  一、財政收入繼續保持了較快增長

  2003年國民經濟開局良好,但受非典疫情以及旱澇、地震等災害的衝擊和影響,財政收入增幅一度出現了較大下滑,由一季度的36.7%下降到二季度的20%。面對這種形勢,全國財政、稅務、海關等部門及時加強收入形勢監控,加大徵管力度,使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和良性發展在財政上得到了較好反映。財政收入保持了較快增長的勢頭。一是內需與外需增長強勁,帶來國內增值稅和消費稅及進口環節稅收分別比上年增加1058.15億元、135.94億元和1121.8億元。二是經濟增長品質提高,企業效益顯著改善,使企業所得稅比上年增加406.72億元。三是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個人所得稅和車購稅分別比上年增加206.26億元和119.36億元。

  2003年中央財政總收入比預算超收543.34億元(已扣除預算執行中新增出口退稅838.59億元),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中央預算審查監督的決定》的有關要求,並考慮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車輛購置稅超收的78.16億元按規定列收列支、專款專用;按體制規定增加對地方稅收返還、一般性轉移支付、民族地區轉移支付92.2億元;其餘372.98億元,主要用於當年抗災救災、教育衛生科技事業發展、支援企業改革、加強社會保障及生態環境建設等。

  二、財政宏觀調控和保障作用增強

  為了保持宏觀調控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2003年繼續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中央財政共發行1400億元建設國債,並根據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新形勢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積極調整和優化了國債資金的使用方向和結構。同時,進一步嚴格了國債資金項目審查,加強了國債資金監管,促進國債資金使用效益的提高。此外,為了穩定公職人員隊伍,刺激和擴大消費,認真落實了調整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和離退休人員離退休費政策。

  非典疫情爆發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一手抓防治非典這件大事不放鬆,一手抓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的方針,財政部門積極發揮職能作用,全力支援抗擊非典和克服非典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一是設立非典防治基金,為非典防治提供堅實的資金保障。經國務院批准,中央財政設立了20億元非典防治基金,用於定點醫院、發熱門診和隔離觀察室應急改造和急救設備購置,向參加非典防治工作的一線醫務人員和防疫工作者提供臨時性工作補助,支援建立公共衛生應急反應機制以及非典的科研攻關等,特別是迅速明確了對農民和城鎮困難群體中的非典患者提供免費救治的政策,為有效防止疫情向農村蔓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各地財政部門也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努力籌集非典防治資金。據統計,各級財政共安排非典防治資金133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安排25億元,地方財政安排108億元。針對非典暴露出來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滯後的情況,中央財政又專門安排10億元用於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各部門也按照國務院的要求,積極調整支出結構,努力保證了本部門防治非典的資金需要。二是加大財稅政策支援力度,努力減輕非典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經國務院批准,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及時出臺了一系列財稅優惠政策,對疫情地區和部分困難行業在限定時段內減免18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15項政府性基金,減免部分稅收,以及實行貸款貼息等,幫助受非典衝擊較大的旅遊、餐飲、民航、旅店、計程車等行業和企業儘快克服困難,恢復生産,渡過難關。此後,為了進一步支援解決受非典影響較大行業和企業的困難,經報國務院批准,又將民航和旅遊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延長到2003年12月31日。一些地方根據非典疫情對本地經濟的影響程度,也採取了進一步的財稅支援政策措施。落實這些政策雖然減少了部分財政收入,但增強了人們的信心,促進了經濟的恢復,穩定了發展。

  三、支援解決“三農”問題邁出新步伐

  為促進城鄉協調發展,財政部門多管齊下,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全面推進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在2002年農村稅費改革試點省份擴大到20個的基礎上,2003年在全國範圍內全面推開了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先行試點地區在“三個確保”、規範農業稅徵管、推進鄉鎮機構和農村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加強村級資金和涉農收費管理等方面,繼續完善相關政策。新增改革試點的11個省份,努力克服非典疫情影響,進一步完善改革方案,加快實施步伐,儘快使農民從改革中得到實惠。2003年中央財政預算安排305億元資金,全部落實到試點地又用於支援農村稅費改革,地方各省級財政及有條件的市縣財政也相應安排了一定資金支援這項改革。二是加快了取消農業特産稅試點步伐。北京、天津、福建、廣東、江蘇、安徽、四川、上海、河南等10幾個省市基本取消了農業特産稅。中西部地區為此而減少的收入,中央財政給予了適當的補助。三是推進了糧食補貼方式改革試點。安徽、吉林、湖南、湖北、河南、遼寧、內蒙、河北等8個省區推進了糧食補貼方式改革試點,將原來通過流通環節的間接補貼改為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四是大力支援農業抗災救災。積極落實農業稅災歉減免政策,及時撥付資金支援各地防汛抗旱。2003年,中央財政用於支援各地抗災救災的資金達到118億元,有1.67億人次受災群眾得到了及時救助。此外,中央財政還積極支援農業結構調整、林業生態建設和扶貧開發,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

  四、支援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的力度加大

  各級財政部門積極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按照公共財政要求,努力支援解決人民群眾特別是困難群體的生産生活問題。一是加大了對就業和再就業工作的支援力度。根據2003年全國再就業工作座談會精神,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擴展了再就業財稅優惠政策的實施範圍,延長了優惠時限。落實了稅收優惠政策,免征了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17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外,對以前地方出臺的相關收費政策也進行了清理和整頓。中央財政在繼續安排地方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補助資金100億元的基礎上,又增加再就業專項轉移支付資金47億元。中央財政共安排“兩個確保”補助資金608億元。二是在繼續做好“兩個確保”和“低保”工作的基礎上,再次提高了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準,再次提高在鄉老復員軍人優撫待遇和建國初期參加革命的老幹部退休待遇水準,大幅增加了“低保”投入。同時,積極支援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醫療衛生體制和藥品生産流通體制三項改革,以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改革試點工作。三是進一步加大了幫助困難群眾解決生産生活問題的支援力度。首先,增加了對困難群眾生活補助。中央財政用於困難群眾的生活補助支出222.3億元,比上年增長26.6%,其中用於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補助資金由上年46億元增加到92億元,2235萬城鎮低收入居民得到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補助。其次,加大解決了部分企業軍轉幹部生活困難的支援力度。從2003年起,中央財政每年安排15億元專項資金,用於支援地方解決部分企業軍轉幹部的生活困難問題。第三,再次提高了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根據不同對象、類別分別提高15-21%。第四,擴大了對農村貧困中小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的範圍。中央免費提供教科書專項資金,從2002年的2億元增加到了2003年的4億元,享受這項政策的中小學生總人數達到770萬,佔中西部農村貧困家庭中小學生總數的32%。其中,新疆貧困地區和邊境地區的全部56個縣中小學教材費,全部由中央財政補貼解決。

  五、財稅改革穩步推進

  針對出口退稅拖欠嚴重的問題,財政部在與有關部門反覆協商及廣泛徵求地方和企業意見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了改革建議方案。2003年10月,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改革出口退稅機制的決策,並確定了“新賬不欠,老賬要還,完善機制,共同負擔,推動改革,促進發展”的原則。國務院出口退稅機制改革工作座談會召開後,各級財政、商務、國稅、海關等部門按照《國務院關於改革現行出口退稅機制的決定》的精神,進一步完善了相關配套制度,促進了改革正式實施。

  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在鞏固已有改革成果的基礎上,繼續向縱深推進。一是深化了“收支兩條線”管理改革。外經貿部、人事部等部門和單位的136項行政事業性收費納入預算管理,並明確行政事業性收費必須全部上繳國庫或財政專戶,取消了原有的一些過渡性政策。二是規範了部門預算改革。增加了118個事業單位按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編制部門預算;重新修訂了《中央本級基本支出預算管理辦法》和《中央本級項目支出預算管理辦法》,制定了《中央本級項目庫管理規定(試行)》,明確界定了基本支出與項目支出的範圍,對中央部門已安排的6736個項目進行了清理,試行了滾動的項目預算管理模式;同時研究推進了實物費用定額試點工作。三是加大了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力度。增加了44個中央部門實施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試點,試點地區也由2002年的9個擴大到21個,增加了20個中央部門實施國庫集中收繳制度改革試點,提高了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四是政府採購範圍進一步擴大。全國政府採購規模達到1659.4億元,比上年增加650億元。

  六、重視解決基層財政困難問題

  理順政府間財政關係,不斷完善財政管理體制,支援促進地區間協調發展一直是國家財政的基本職能。針對近些年縣鄉基層財政困難問題,財政部高度重視,並採取一系列措施,努力發揮財政職能作用,著力加以研究解決。一是進一步落實了所得稅收入分享改革方案。分享比例由2002年的五五分成調為六四分成,中央財政由此增加的收入主要用於對地方特別是對中西部地區的轉移支付。二是增加了調整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支農、科技教育等其他方面對地方的專項轉移支付。三是各地財政部門按照國務院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的要求,進一步加大了對基層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並對如何從體制上緩解基層財政困難問題作了積極探索。

  七、強化財政法制建設和財政監督

  一是加強財政法制建設。為推進依法行政、依法理財,財政部完成了《財政違法行為處罰條例》、《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彩票管理條例》等一批與財政改革和發展密切相關的財政法規、規章的修訂和制定工作,取消行政審批項目34項,改變管理方式一項。同時,為了適應加入WTO新形勢的需要和落實《行政許可法》要求,財政部對從新中國成立至2001年12月發佈的現行財政規章和規範性文件進行了一次全面清理,並逐一作出了鑒定,並加強了財政法制宣傳和培訓。二是加強了財政監督管理。各級財政監督機構不斷調整工作思路和工作重點,堅持財政監督與財政管理相結合,與財政改革相結合,促進和提高了財政資金使用的安全性、規範性和有效性。尤其是全體專員辦幹部,充分發揚“不畏壓力,堅持原則;依法監督,嚴格執法;甘於清貧,樂於奉獻;立足一線,服務大局”的優良傳統和工作作風,工作又有新的起色。

  在抓好上述工作的同時,2003年,財政部門在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完善有關制度和措施;開展國際財經交流與合作,取得國際社會對中國人民幣匯率等重大宏觀政策的理解和諒解;構建註冊會計師行政監管體系,發展註冊會計師事業;推進會計改革,提高會計資訊品質;研究評估行業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強資産評估行業管理;調整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工資,促進消費和經濟發展;試編各省財政發展3年滾動預算,增強財政工作的預見性和計劃性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全國稅收工作綜述

  2003年,全國稅務系統大力推進各項稅收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稅收收入實現歷史性突破

  2003年,全國共入庫稅款20462億元(不包括關稅和農業稅收),比上年增長20.3%,增收3458億元,稅收總收入超過20000億元,增收額超過3000億元,雙雙實現歷史性突破。其中,中央級稅收完成13080億元,增長25.9%,增收2687億元;地方級稅收完成7382億元,增長11.7%,增收771億元。

  2003年稅收收入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稅收收入佔GDP的比重進一步提高。稅收收入佔GDP的比重達到17.5%,比上年提高近1個百分點。

  2.各月收入增幅差距縮小,收入均衡性增強。除6月份受非典疫情影響較大、稅收收入增幅較低外,其他月份收入增幅都在10%以上,有7個月收入增幅超過20%。

  3.各稅種收入普遍增長,增收以國內增值稅、內資企業所得稅和海關代徵進口稅收為主。其中,國內增值稅完成7341億元,比上年增長17%,增收1066億元;內資企業所得稅完成2341億元,增長18.7%,增收368億元;海關代徵進口稅收完成2789億元,增長47.6%,增收899億元。以上三項共增收2333億元,佔稅收增收總額的67.5%。

  4.各地區收入全面增長,國、地稅局收入增長協調。全國省一級國、地稅局71個計劃考核單位中,有61個單位收入增幅在10%-30%之間。國稅局組織收入14158億元,比上年增長21.2%,增收2474億元;地稅局組織收入6304億元,增長18.5%,增收934億元。

  2003年稅收收入快速增長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經濟運作品質和企業效益明顯提高,為稅收收入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200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17%,相應帶動國內增值稅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利潤815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2.7%,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3784億元,增長45.2%,相應帶動企業所得稅的增長。一般貿易進口增幅高達45.4%,帶動海關代徵進口稅收高速增長。此外,國內消費稅受捲煙、汽車等重點品目拉動,地方營業稅受房地産、建築安裝等重點品目拉動,車輛購置稅受汽車消費需求持續增長拉動,收入完成情況也比較好。個人所得稅增長17%,也反映出全社會收入水準不斷提高,擴大了個人所得稅的稅源。

  其次,全國稅務系統堅持依法治稅,強化管理,應收盡收,保證了稅收收入的快速增長。2003年,各級稅務機關大力推進依法治稅,切實強化稅收徵管,針對薄弱環節,優化管理業務流程和管理基礎工作,積極探索精細化、科學化管理,不斷改革創新,促進了稅收與經濟協調增長。此外,各地還開展了一系列稅收專項檢查活動,加大了整頓和規範稅收秩序力度,有力地促進了稅收收入增長。

  同時,稅收收入的快速增長,與社會各界對稅收工作的大力支援是分不開的,也是全國廣大納稅人依法誠信納稅為國家作出的貢獻。

  二、依法治稅邁出新步伐

  積極推進稅收法制建設。認真開展以“依法誠信納稅,共建小康社會”為主題的第12個全國稅收宣傳月活動,增強了全社會依法誠信納稅意識。深入貫徹稅收徵管法及其實施細則,加強法制宣傳和幹部培訓,組織編寫了培訓與考評教材,舉辦了各種培訓班,組織了全國考試。制定配套規章,實施了工商登記資訊和稅務登記資訊交換與共用、納稅信用等級評定管理等制度。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消了16個稅務行政審批項目,並切實做好後續管理工作。認真學習行政許可法,總局機關召開幹部大會進行輔導,並組織全體幹部進行了自學,還對省局局長進行了專題輔導,同時對全系統貫徹實施工作進行了部署。深入開展稅收執法檢查,全面推行稅收執法責任制。

  大力整頓和規範稅收秩序。重點對生産型出口企業、建築安裝行業等進行了稅收專項檢查,查處了一批涉稅違法大案要案,嚴厲打擊了制售假發票、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和騙取出口退稅等涉稅違法活動。2003年,全國稅務機關共檢查納稅人150.5萬戶,查補收入359.1億元。

  全面落實各項稅收政策。積極實施了一系列支援防治非典的稅收優惠政策,有力地支援了防治非典工作。認真落實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2003年累計減免稅額107.12億元,其中提高增值稅、營業稅起徵點減少稅收49.3億元,為各類企業和自謀職業的下崗失業人員減免稅收57.82億元。減免稅務登記證工本費1811.7萬元。大力加強出口企業“免、抵、退”稅管理,切實加快出口退稅進度。2003年全國累計辦理外貿企業和生産企業出口退稅1430億元,增長92%,為生産企業免抵稅款約1150億元,辦理免抵調庫609億元,增長18.2%。退稅和調庫合計2039億元,增長61.9%,增加780億元,有力地促進了外貿出口。認真落實促進西部大開發、鼓勵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等稅收優惠政策,有效地發揮了稅收的經濟杠桿作用。

  三、稅收改革穩步推進

  研究和實施稅收制度改革。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部署,對今後一個時期稅制改革的總體方案進行了初步設計,為分步實施稅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礎。特別是對全國5000多戶大中型出口企業的出口及欠退稅情況進行了調研,並會同財政部、商務部等有關部門進行多次研究,向國務院提出了改革出口退稅機制的政策建議。國務院作出對出口退稅機制進行改革的決定後,國家稅務總局會同財政部等有關部門深入調查研究,陸續制定下發了10多個配套文件。各級國稅部門認真研究制定相關配套管理措施,積極貫徹落實。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全面推開,部分地區取消農業特産稅的改革順利實施。根據改革實際情況,對農業稅稅率、計稅土地、計稅常産、農業稅附加以及農業特産稅的徵收品目、計稅範圍等進行了調整,對農業稅、農業特産稅的徵收管理進行了改革。根據“輕災少減,重災多減,特重全免”的農業稅減免原則,共核減各地農業稅任務48億元,其中中央負擔20億元,地方負擔28億元。

  深化稅收徵管體制改革。在稅收徵管模式中明確提出了強化管理的要求。優化和重組稅收徵管業務,科學設計業務流程,明確職責分工,加強徵收、管理、稽查等環節之間的銜接和工作協調,提高了稅收徵管的品質和效率,以及為納稅人服務的水準。適應徵管體制改革的需要,按照依法、求實、效能、規範,有利於稅收工作開展的原則,進一步規範了基層稅務機構設置,一些地方撤銷了不規範的外設機構,改為內設部門,並調整了管理職能。

  四、稅收管理全面強化

  稅收徵管基礎工作紮實推進。明確提出要轉變管理思想,牢固樹立大局觀念、法制觀念、創新觀念、效率觀念、服務觀念、責任觀念。按照科學管理的要求,提出要實現專業化與資訊化的結合,徵收、管理、稽查的結合,管理與服務的結合,“人機”結合,切實防止和解決“疏于管理,淡化責任”的問題。積極推行精細化、科學化管理,特別是針對薄弱環節,加強了對各稅種的管理。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並實施了加強增值稅管理“一四六小”的工作思路。從7月份開始在全國推行增值稅申報納稅一窗式管理,加強票表審核比對,發揮防偽稅控系統作用,強化了增值稅徵管,方便了納稅人,也提高了辦稅工作效率。國、地稅局協調配合,加強對貨物運輸業營業稅徵收和運輸發票抵扣管理,並研究實施海關代徵增值稅專用繳款書、廢舊物資收購發票、農副産品收購發票等可抵扣憑證的管理措施。進一步明確國、地稅局的所得稅徵管範圍,加強了所得稅收入分享體制改革後的徵管工作。強化個人所得稅徵管,對210萬個高收入重點納稅人實行建檔管理,規範對個人投資者的徵稅辦法。針對利息稅收入下降的趨勢,加強調研分析工作並採取相關對策措施。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協作配合,實施零散稅收源泉控管,改進了地方稅種的徵收管理。強化對非居民跨國稅源的管理,認真開展涉外稅務審計,建立健全反避稅基礎資訊庫,開展全國避稅嫌疑大戶聯查協查工作,加強對涉外企業的稅收管理。加強稅務登記管理,大力清理漏徵漏管戶。加大重點稅源監管工作力度,監管戶數超過2.3萬戶。全面推進納稅服務工作,創新服務手段,優化服務方式,加大諮詢輔導力度,加強辦稅服務廳建設,規範12366納稅服務熱線,提高了為納稅人服務的水準。規範稅務代理,指導註冊稅務師行業協會建設,引導其發揮積極作用。

  稅收管理資訊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加強資訊化建設的總體規劃工作。在總結過去工作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稅收管理資訊化建設的總體目標、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積極推進包括“一個平臺、兩級處理、三個覆蓋、四個系統”的中國稅收管理資訊系統即金稅工程(CTAIS)建設。加強資訊化建設的集中統一領導,總局調整了資訊化建設領導小組,明確了信息辦及相關司(局)的工作職責,理順了工作機制。調整完善了金稅工程三期建設方案,初步完成了總體業務需求的編制工作,確定了總體業務框架和技術框架,修改完善了項目建議書和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並組織各方面專業人才進行總體設計開發,工作進展順利。堅持統籌規劃、統一標準,突出重點、分步實施,整合資源、講究實效,加強管理、保證安全,按照一體化要求,在綜合評估的基礎上,加快現有資訊資源的整合步伐。以推行增值稅申報納稅一窗式管理為突破口,初步實現了增值稅管理系統中六個子系統的工作聯繫和資訊共用。推進了綜合徵管軟體與各省開發的應用系統的資訊整合,以及總局開發的各個單項軟體之間的銜接。增值稅防偽稅控開票子系統順利推開,到7月底已覆蓋所有增值稅一般納稅人。一省一市綜合徵管軟體試點工作取得新進展,為金稅工程三期核心業務系統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全面推行口岸電子執法系統出口退稅子系統和“免、抵、退”稅管理軟體,提高了出口退稅電子化管理水準。提高應用系統運作品質,強化資訊數據管理,提高了資訊應用水準。進一步加強網路建設,積極做好設備建設與管理工作。開展總局機關網路安全的評估與完善工作,啟動稅務系統資訊安全體系項目建設。

  五、基層和隊伍建設切實加強

  大力加強稅務系統基層建設。召開了全國稅務系統基層建設工作會議,提出按照加強“五個建設”即加強基層領導班子建設、組織體系建設、幹部隊伍建設、管理基礎建設、黨風廉政建設,實現“五項目標”即使基層稅務部門真正成為政治過硬、業務熟練、作風優良、執法公正、服務規範的堅強集體的工作思路。

  進一步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對國稅系統部分省局局長進行了交流調整,優化了領導班子結構。嚴格落實幹部任用程式和制度,推行幹部任職考察預告制和差額考察制,保證了領導幹部任用的品質。重視後備幹部的培養,繼續舉辦了中青年幹部培訓班。推進巡視檢查工作,強化了對領導幹部的管理監督。

  不斷加大幹部教育培訓力度。對2003-2007年稅務系統幹部教育培訓工作進行了全面規劃並積極組織實施。落實分級管理制度,總局重點加強處級及以上幹部的培訓,省局集中組織處級以下幹部的培訓。實施分類培訓,進一步明確了各類培訓的對象、目標、內容、時限及考核方式,突出抓好稅收管理資訊化、稅收徵管法及其實施細則等培訓。加快新型教材體系建設,組織了應知應會基礎知識等教材的編審和修訂工作。

  堅持不懈地抓好黨風廉政建設。開展反腐倡廉教育,增強了幹部的法制觀念和廉潔意識。按照“一崗兩責”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突出重點環節、重點部位和重點人員,形成了執法有依據、操作有程式、過程有監控、責任有追究的機制,強化了對稅收執法權和行政管理權“兩權”監督制約。進一步深化領導幹部廉潔自律工作,增強了領導幹部廉潔從政意識。認真做好案件查處工作,嚴厲查辦了一批稅務人員以稅謀私、執法犯法的案件。加大力度,穩步推進稅收執法監察工作。加強財務管理和審計監督,規範銀行賬戶,清理賬外資金,加強對其他收入的管理,推行基建項目庫管理,規範政府採購工作,加強領導幹部離任審計。開展專項治理,清理了一批超標小汽車。堅持“兩個務必”,修訂完善了國家稅務總局工作規則以及公務接待等方面的制度,大力弘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精神。

  六、稅收科研、宣傳、國際交流等工作積極推進

  稅收科研“精品戰略”積極實施,完成了多個課題報告,為領導決策提供了有益參考。稅務報紙、書刊品質不斷提高,影響不斷擴大,在稅收宣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稅務政務資訊工作取得新的進步,全年共采編、發送稅務資訊800多期,中辦、國辦採用總局資訊450多條。稅收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擴大,參加或舉辦了一些高層次國際會議,加強了國際情報交換工作,積極開展了對外談簽稅收協定與執行工作。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鑒)


責任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