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北京 晴 7 ~ -3 ℃ 微風/臺北 多雲 18 ~ 12 ℃ 微風
特別推薦
重要文獻匯集
重要言論
中共中央文獻
全國人大文獻
中央政府文獻
全國政協文獻
中央軍委文獻
外交文獻
國臺辦文獻
其他部委文獻
民主黨派文獻
民間團體文獻
歷史文獻
地方政府文獻
臺灣地區相關文獻
中國政府白皮書
七日回顧
歷史上的今天
大事記
數  據
涉臺常識
中國概況
 
 
 
字號:
羅豪才在弘揚閩南文化促進祖國統一座談會上的講話(2005.11.29)

  時間:2005-12-21 16:56    來源:     
 
 


  今天,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召開座談會,研究閩南文化的淵源和發展,探討閩南文化的傳承與影響。首先,我代表全國政協向福建省、漳州市對這次會議的大力支援表示感謝,向積極組織和進行閩南文化研究的部門和機構表示敬意,向長期以來潛心研究閩南文化的同志們表示問候。

     剛才聽了同志們的發言,很受啟發。閩南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千百年來,它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質的基礎上,兼收並蓄外來文化的精華,形成具有鮮明特色、豐富內涵的地域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我談幾點體會和感受:

     一、閩南文化研究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閩南文化起源於中原,發展于閩南、臺灣以及潮汕、海南、溫州部分地區,融合併體現了古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的神韻和精髓。經過一代代閩南人的創造、挖掘、傳承和弘揚,逐漸形成了上接中原吳越,下續臺灣、海外,具有鮮明特色、豐富內涵的閩南地域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南文化擁有如朱子研究這樣具有全國性和國際性重大思想文化影響的歷史文化遺産。研究閩南文化不僅在闡釋中華文化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而且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研究閩南文化有利於更好地探尋文化發展的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更好地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文化的力量,是體現一個地區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內容,是一種凝聚人心、創造和諧社會的“軟實力”。閩南文化所體現的愛國愛鄉、團結統一、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閩南文化所蘊育的開放意識、進取精神和誠信品格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文化支撐。閩南豐富的文化資源不僅顯示出重要的精神價值,而且為文化産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和廣闊的平臺,具有前景廣闊的開發價值。

     研究閩南文化有利於更廣泛地團結包括臺灣同胞、海外僑胞在內的海內外中華兒女,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實現。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民族的認同、國家的統一,離不開文化的支撐。閩南各地及海峽兩岸文脈相同,根脈相連,息息相關。這種特有的文化基因在促進兩岸及海內外各個領域的交流合作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促進和完成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重要基礎。

     研究閩南文化有利於加強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維護世界和平。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當今世界,經濟日益全球化、文化日趨多樣化,加強對包括閩南文化在內的中華文化的研究,有利於推動世界文化交流。通過交流,我們將一個發展的、開放的、文明的、民主的、和諧的中國展示給世界,使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增加了解、增強互信、增進友誼,共同為推動人類和諧、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以閩南文化為紐帶,增強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做好港澳臺僑工作

     中華文化始終是維繫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閩南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生活的各領域中正影響著近六、七千萬大陸閩南語系地區和臺灣、東南亞及世界各地閩南籍人群。臺灣四大族群中,來自福建省的佔80%左右,閩南人居首位。而最大宗的“閩南人”,均由漳州、泉州、廈門而移入。閩南方言、民俗及包括媽祖信仰在內的閩南民間信仰等在臺灣地區廣泛傳播和影響。從海峽兩岸的文化傳承與淵源,我們就能看到閩南文化這條強大的血脈維繫、滋養著海峽兩岸同胞,頑強、鮮明地向世人展示著海峽兩岸人民同根同源、同文同種,血緣相親,血脈相連,生息相關,歡樂與共,不可分割。儘管由於種種原因,兩岸同胞長期分離,但閩南文化卻極大地推動了海峽兩岸關係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海峽兩岸關係不斷發展,民間交往日趨頻繁。臺灣同胞回到故土,或祭祖掃墓,尋根謁祖;或投資建廠,發展實業;或捐款捐物,興辦公益。這一切都體現了閩南文化強大的輻射作用,更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所具有的強大吸引力和向心力。

     然而,近年來,臺灣當局全方位地大搞“文化臺獨”,導致海峽兩岸關係的緊張與停滯不前。海外華僑興起的一股全球性、自發性的“反獨促統”浪潮,更加證明了“文化臺獨”是違背民心民意的。文化認同的危機,最終會導致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雙重危機。當前,強化臺灣與大陸的“文化臍帶”關係,共同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增強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認同感至關重要。在和平統一的進程中,中華文化尤其閩南文化,將會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發揮獨特的功能。所以我們要繼續發揚閩南文化的紐帶作用,做好港澳臺僑工作。通過各種生動活潑、深入人心的形式,全面弘揚包括閩南文化在內的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促進祖國早日實現完全統一,促進中華民族早日實現偉大復興。

     三、整合力量,拓展視野,進一步加強閩南文化建設

     近年來,閩南各地政府高度重視閩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例如作為中國四大古樂之一的南音的復蘇,並正在努力申報世界文化遺産;閩南民間的優秀劇種,如高甲戲、歌仔戲、木偶戲及民間歌舞,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重視。此外,一些民間民俗和民間信仰活動逐日擴大。但同時我們也看到,閩南文化的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我們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方針,謀求發展,繼續挖掘、整理和保護閩南文化的寶貴財富。

     閩南文化研究也在福建省各級政府、各有關團體、海外同胞、各方面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初步繁榮。在考察和研究閩南文化的歷史演進及其規律的基礎上,探索其在新的歷史環境中的發展路徑,促進其創新發展,是今後研究工作者和社會實踐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這個問題深化下去,實質就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華文化還能不能和怎樣才能繼續創新發展。今後我們應當從更高的層次、更寬的視野、更新的角度來加強研究,創造出既體現傳統文化特色又富有時代精神的先進文化,促進文化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要將閩南文化的研究進一步放到政治、經濟、社會的大環境下,吸收和借鑒其中的豐富養分,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政府要進行必要的組織指導,學術界要發揮主動作用,制訂閩南文化研究的全面規劃或專題規劃,以便統籌安排,相互協作,分頭實施。可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在一個時期內,確定一些重點研究課題,組織力量集中進行研究。放寬研究視野,更新研究角度,加強研究交流,適當地進行比較研究、跨學科研究和綜合性的研究。

     閩南文化博大精深,是一個複雜的統一體。在新形勢下,我們對待閩南文化要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吸取其精華,摒棄其糟粕,在批判中繼承,在繼承中創新。在閩南文化的研究中,要學習借鑒世界文化和我國其他地域文化的優良傳統,要進一步堅持和貫徹“雙百方針”,鼓勵大家去探索,去爭鳴,通過相互學習,相互尊重,求同存異,促進學術的繁榮與進步。閩南文化研究一定要鍛造紮實的基礎,挖掘足夠的深度,才能在理論上正確引導閩南文化實踐,達到閩南文化發展的歷史新高度。

     從全國政協的角度來講,我們是非常關心和支援閩南文化建設的。我相信,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省政協的領導下,在廣大專家學者和社會實踐工作者的積極參與下,閩南文化建設一定會充滿生機與活力,一定會在振興中華文化、發展兩岸關係、促進現代化建設和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我們真誠希望,海峽兩岸的所有中華兒女共同攜手,為閩南文化、為中華文化燦爛的未來而努力奮鬥!


(來源:中國致公黨網站)


責任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