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基隆市
 
 平埔“凱達格蘭”族老家,漢人聽成河洛語的“雞犬加籠”,後簡稱“雞籠”,清代把“雞籠”改稱“基隆”表示“基地昌隆”。
 
 2、中正區
 
 原叫“八尺門”,與基隆港外的和平島以橋相連,光復後為紀念故總統蔣中正才改名。
 
 3、中山區
 
 基隆港區有“白米甕”老地名傳說,光復後為紀念 國父孫中山先生才改名。
 
 4、安樂區
 
 取自區內的“安”和里及“樂”一里的里名。
 
 5、信義區
 
 原叫“田寮港”,光復後取自“八德”中第五、六德“信”、“義”作為行政區名。
 
 6、仁愛區
 
 原名“石牌街”,光復後改為仁愛區。
 
 7 、七堵區
 
 先民拓墾時期,防止當地先住民各族入侵的土牆,七堵就是第“七”座“堵”牆。
 
 8、暖暖區
 
 平埔族暖暖社的故鄉。
 
 基隆原名雞籠,一由于基隆山形似雞籠,一認為起源于此地之平埔族,自稱Ketaganan(凱達格蘭)之刪去taga,譯Kenan之音為雞籠。清雍正元年(1723),漳州人從八里坌、金包里(金山)萬里瑪鋉,移至雞籠,在牛稠港虎子山築魚寮,發展至仁愛區海濱,建街肆,稱崁仔頂街,是市街創建之嚆矢。光緒元年(1875)設臺北府分府通判于雞籠,並取“基地昌隆”之意,而改稱基隆。
 (來源:臺灣文獻叢刊) 編輯:齊曉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