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蔣方良
2004年12月15日中午,蔣經國夫人蔣方良在臺北辭世,這位遠嫁到“中國第一家庭”的俄羅斯女子,從故國到大陸、再到臺灣,在喧囂的大時代低調地走過了寂寞的一生。在辭別這個世界時,蔣方良顯得非常平靜。
英雄救美締良緣 從此異鄉作故鄉
1934年,在蘇聯烏拉山區,一名來自白俄羅斯的十七歲女工芬娜,結識遠從中國前來的蔣經國,這段異國戀情,使少女改名“蔣方良”,從而也改變了一生。
蔣方良原名芬娜·伊芭奇娃·瓦哈李娃(Faina Epatcheva Vahaleva),是鐵路工人的孤女,與姐姐同住,相依為命。自技術學校畢業之後,被派往烏拉山區的重型機器廠。1934年春,與任職副廠長的尼古拉·伊利札洛夫結識。尼古拉也就是蔣經國的俄文名字。
關于蔣經國與蔣方良認識的經過,人們演繹出不同的版本。在人們的流傳中,這段異域情緣除了顯得非常羅曼蒂克,還帶給人一種迷離的神秘感。
一種說法是“英雄救美人”。據說蔣經國有天晚上加班到十一點多,夜間趕回宿舍的路上,看到一個粗壯大漢擋住一位青年女子的道路,這位名叫“芬娜”的青年女子便是後來的蔣方良。蔣經國個頭不高,大漢見他走過來,不以為意,不料蔣經國奮力相搏,幾拳便把大漢打倒在地。在這樣一個寒冷的夜晚,芬娜暗暗喜歡上這個名叫“尼古拉”的中國青年。
另一種說法則恰好相反,換言之,這種說法可稱為“美人救英雄”。蔣經國在流放西伯利亞阿爾泰金礦的路途上,饑寒交迫,病倒在一個名叫“塔哈”的小站上。小站久不通車,白雪茫茫,人跡罕至。這一天,芬娜從斯夫洛斯克的工人技術學校放寒假歸來,經過小站時,尋找遮風擋雪之處。剛進入燒水房,便發現了縮在亂草堆里的“尼古拉”。芬娜從厚厚的雪中扒出木柴,點燃爐火,燒開水給病人喝,又將自己的黑面包拿出給病人吃。她靜靜地傾聽尼古拉敘述自己的坎坷經歷,心中涌上來對這個東方青年的好感。此後,當兩人再次相遇在烏拉爾重型機械廠時,便雙雙墜入愛河。
1935年春天,蔣經國與蔣方良在烏拉爾重型機械廠的工人俱樂部舉行了婚禮,在荒涼的西伯利亞建立起溫暖的家庭,一年後,兩人愛情的結晶、中俄混血兒愛倫(蔣孝文)來到這個世界上,為家庭平添許多樂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