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賽德克族傳統服飾娃娃(資料圖)
賽德克族傳統文藝表演(資料圖)
賽德克族分布在臺灣中部及東部山區,相傳以中央山脈的白石山為發祥地,數百年前部分族人陸續遷徙至花蓮縣太魯閣溪、立霧溪及木瓜溪河谷兩岸,形成“東賽德克族”(即太魯閣族);留在南投縣仁愛鄉濁水溪上遊一帶的族人則稱為“西賽德克族”。
賽德克族為臺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曾為泰雅族的一支,在2008年4月23日成為臺灣第14個臺灣原住民族。其文化習俗與泰雅族幾乎相似,同樣是居住高山、狩獵火耕、崇尚出草的民族,但是兩族語言幾乎無法溝通。
賽德克族分布在臺灣中央山脈分隔的南投、花蓮高山地帶,以中央山脈白石山腰的一棵巨大石柱為祖先發祥地,在南投仁愛鄉濁水溪上遊的祖群,又可以分成“土魯閣 (Toroko)”、“督達 (Daudar)”、“德古搭雅(Derqudaya)”三個社群,後者一度勢力最大,但日據時代因為發起霧社事件被誅反而人口最少。
賽德克族這三個社群在三、四百年前,開始陸續翻越中央山脈移棲東部,因而區分成東、西兩個方言口音發生歧異的亞族,督達群移到中橫天祥北方的陶塞溪而變成“鬥截 (Dorza)”,土魯閣群移到立霧溪流域而變成“德魯固 (Derlugu)”,德古搭雅群移到木瓜溪流域而變成“布哩告 (Puliqau)”。
1914年,日軍發動近百年臺灣史上規模最大的“太魯閣蕃討伐之役”後,陸續強遷立霧溪流域的賽德克族部落,至山下的花蓮秀林、萬榮混居,意外使得德魯固群幾乎躍為東賽德克亞族當中最具優勢性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