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人的姓氏源流

時間:2006-01-13 14:08   來源: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臺灣同胞的先祖絕大多數是各個時代的大陸遷臺人員,大陸絕大多數的姓氏在臺灣可以找到。1954年,據臺灣有關部門調查的結果表明,臺灣共有768姓,其中單姓764,複姓4。

  在臺灣同胞的姓氏中,人口最多的要數陳、林、張、王、黃、李、吳、蔡、劉、郭,被稱為臺灣的“十大姓”。這些姓氏均在數萬戶以上,有的多達十萬戶。

  臺灣高山族同胞的姓氏的來源有兩種情況:一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政府所賜,計有衛、金、錢、廖、王、潘、黎等七姓。二是1945年抗戰勝利後,臺灣歸還中國時高山族同胞所改,計有安、武、岳、鄭、洋、田、杜、湯、白、江、米、月、力等79姓。由於民族日益交融、同化,現大部分高山族的姓氏已與漢族沒有什麼區別了。(圖為高山族女子)

  我國的姓氏都有自己的發祥地。如陳姓的發祥地是河南潁川、汝南;江蘇的廣陵、下邳;山東的東海等地。張姓的發源地有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陽、犍為、沛縣、開封、高平等10余處。臺灣各大姓的“根”,均源於大陸。在臺灣,凡遇婚喪嫁娶等紅白喜事,不少人家就在門口懸挂出標有姓氏堂號的燈籠,如“西河林”、“潁川陳”、“天水趙”、“太原王”、“汝南周”、“京兆杜”等等,以示不忘水源木本。由於地緣位置的關係,臺灣同胞的祖籍大多出自福建、廣東兩省,不少姓氏都是從閩粵帶過去的。例如,據臺灣學者吳崑崙、林猷穆合著的《臺灣姓氏源流》考證,陳姓入臺極早。自南明永歷十五年(1661年)開始,不少陳姓人士就跟隨鄭成功開發臺灣。他們或從軍、或開荒、或經商,溯其祖籍大多為福建漳州、泉州人,少數是廣東人。又如徐姓,清初有泉州人徐公演入墾今臺北縣汐止鎮。康熙、雍正年間,又有廣東人徐德連、徐立鵬等分別入墾淡水港、新竹紅毛港等地。據福建《安溪參內黃氏族譜》記載,安溪參內黃姓係唐初獻桑園地建泉州開元寺的黃守恭之後代。其第35世孫黃寶于清道光年間到臺北淡水山區定居,被認為是該地黃姓之始祖。在康熙到嘉慶的158年間,安溪參內黃姓就有三、四百萬人遷居臺灣。

  臺北寧夏路有一座全臺“陳氏大宗祠”,大殿有一楹聯曰:“三君翊漢光喬梓,二阮扶唐駕竹林”。臺灣陳姓多認為自己是東漢桓帝時名士陳的後代。上聯乃引漢代陳典故。陳及其子陳紀、陳湛,德名並著,是為“三君”。下聯出自唐代開漳聖王陳元光的故事。陳元光,字廷炬,代為將。永隆初年,擊降潮州盜,並在潮州、泉州間創置漳州。朝廷命元光為鎮撫,以控嶺表,臺灣臺南市成功路的全臺“吳氏大宗祠”有一楹聯道:“八閩孝子裔,三讓帝王家”。此聯引用吳姓典故,臺灣吳姓尊周代吳國始祖太伯為祖宗,太伯曾多次讓幼弟為王而避居江南,八閩即福建,元代分八路,明清分八府。上面兩列出自臺灣宗祠的祠堂聯,巧用史實,推讚先賢,鮮明地顯示了臺灣和大陸的歷史淵源。

  臺灣同胞比較重視同宗同鄉的關係,保持著我國農村社會的傳統習慣。同宗係血緣關係,同鄉係地緣關係,兩者在社會演進中有其特殊的意義。當最早的移民從大陸來到臺灣形成村落時,往往是聚族而居,或同籍人集中居住一地。這種結合,對於加強初期移民的開拓力量,排除各種人為和自然的侵害,無疑具有重要意義。為了不數典忘祖,用以聯絡同宗同鄉感情,他們往往以其姓氏或籍貫命名所居的村莊,因而,臺灣鄉下的村名大多采取以姓冠村的方法。所冠之姓通常是一村的大姓,或與該村的創建有關。如臺南的謝厝寮,姓謝的幾乎佔半數,三姓寮,係陳、黃、吳三姓移民所創建。又如劉厝、張厝、蘇澳、錢厝坑、胡厝寮、江厝店、許厝港、何厝莊等。全都以姓冠村莊名。臺灣同胞保存有相當濃厚的慎終追遠的中華民族傳統,不少姓氏設有本姓的宗親會組織。所謂宗親會,就是集合同姓人士,不分新疏,不分派別,建立宗祠,共祀其同姓之始祖,用以聯絡同宗感情。早期的宗親會稱為"食祖公會",其宗旨是弘揚祖德,敦睦友誼,團結互補,以發揚宗族精神,其活動包括建祠,祭祖修譜,獎學以及舉辦各種慈善,公共福利事業等。宗親會組織在臺灣極為普遍,如臺北市就有,李、王、龍、姜、宋、祖、何、郭、尹等數十個。

  據説臺灣現有的各級宗親會200余個。除了宗親會外,臺灣同胞還採取聯宗的方式。聯宗是異姓人士通過追溯其同源始祖,合成宗親關係。有二姓聯宗,如柯蔡聯宗,蘇周聯宗;也有數姓聯宗,如劉唐杜三姓聯宗,列山五姓聯宗,六桂聯宗等。無論是以姓冠村還是宗親會聯宗,都寄託著臺灣同胞對大陸祖宗的無限敬重,這是尊祖敬宗,不忘中華民族血緣關係的一種由衷表現。

  古風傳雅,民俗可親,海峽兩岸的炎黃子孫本是同根,臺灣同胞唸唸不忘列祖列宗,通過各種方式尋根思源,以寄託對祖國、對民族的深情。臺灣草屯的洪姓居民,每當親屬死亡落葬之前,必定要遵照祖傳儀式,用白布包裹全身,然後入棺,這種獨特的葬儀叫做“念祖”。原來,草屯洪姓的祖先來自福建漳州,而甘肅洪姓的始祖則發祥于甘肅敦煌,古代敦煌多回教徒,“念祖”已是敦煌回教徒代代祖傳的喪儀規矩。儘管滄海桑田,歲月流逝,但臺灣草屯洪姓仍保存著這一傳統習俗。這不正是海峽兩岸中國人骨肉關係的生動寫照嗎? 

(來源:摘自環球軍事論壇 )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