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基督教(新教)

時間:2001-04-13 09:35   來源:
  1627年,荷蘭傳教士首先入臺傳播新教,在武裝後盾的壓力下,數千名臺灣土著居民受洗。1661年鄭成功復臺,荷蘭傳教士被逐,當地受洗者本不堅定的信仰也劃上了一個句號。200餘年後的1865年,蘇格蘭長老會派馬雅各等從臺灣南部登陸;1871年,加拿大長老會馬偕牧師醫生到達臺灣北部“開荒”。兩個長老會的勢力南北對進,傳教成績頗佳,使長老會成為臺灣歷史最長、信徒最多的新教教派。除長老會外,整個日據時期只有産生於大陸的真耶穌教會和日本的聖潔教會傳入臺灣,其中真耶穌教會的發展也比較迅速。1945年以後,新教其他一些教派陸續入臺;1945年大陸解放,大量外籍傳教士遷移到臺灣,長老會一家“獨尊”的局面遂被打破。目前,全臺灣新教系統的不同教派有100個左右,登記教堂1867個(1991年底),教職人員12893名,登記信徒519731人。在1991年一年當中,臺灣新教各教會共做禮拜117640次,平均每次有教友120人參加;舉行布道會4194次,經常性查經活動77802次,教義研習活動9078次,平均每次參加的信徒人數分別為142人、32人和44人。各教會共設有圖書館626個,康樂中心442個,幼稚園209個,出版刊物1290種;還辦有多所大中小學和專科學校,以及醫療慈善機構,其中長老教會的馬偕紀念醫院最為知名。1991年,臺灣基督教會經濟收入為新台幣33.86498億元,是僅次於道、佛兩教的第三富戶。臺灣基督教超教派組織有“中華民國基督教會協會”、“中華民國福音聯誼會”、“基督徒從業人員協會”、“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基甸會”,及“男女青年會”等。國民黨“中評委”郭哲現任“基督教會協會”理事長。
  1949年以後從大陸或海外進入臺灣的基督教教派,幾乎都屬福音派,普遍重視傳統的傳播“福音”和個人的“靈修”活動。它們或者與國民黨當局關係密切,或者對政治事務缺少興趣,其“社會關懷”僅僅表現在醫療、教育、救濟等方面。在這種情況下,具有廣泛國際背景和自由派神學基礎、信徒主體是臺灣本地人士的臺灣長老會,就以其濃厚的政治色彩和不同一般的“社會關懷”,而顯得十分引人注目。臺灣長老教會于1951年實現了南北兩個長老會的聯合,成立了“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其組織形式採取以總會、中會、堂會為主的三級代議制。總會為最高代表機構,設正副議長、正副書記、正副會計各1人。議長任期一年,1994年第41屆年會選出的議長是陳勝三牧師。總會閉會期間事務由常置委員會管理,設總幹事負責。總會出版週刊《臺灣教會公報》。中會是地區性組織,臺灣範圍內有16個,亦設正副議長、書記及會計,議員由下屬堂會的長老、執事和宣教師組成。堂會是以各個教堂為中心的基層組織。教堂長老、執事由信徒推選。目前,長老教會教徒超過21萬,教堂超過1100座。教徒中,臺灣本地人最多,年齡15至39歲的人最多,職業以公務人員最多,商人次之,北部教徒較南部為多,平均文化程度較高。李登輝本人也是長老教會的信徒。
  臺灣長老教會總會實權掌握在總幹事手裏。前總幹事高俊明任此職達19年(1970?989),繼任總幹事為楊啟壽。正是在高俊明任職期間,由於島內政治環境的變化和國際勢力的插手,臺灣長老會與國民黨當局發生了一再升級的政治衝突。矛盾的焦點集中在“臺獨”問題上。
  1971年12月29日,長老教會發表《對國是的聲明與建議》,援引西德模式,建議當局“徹底革新內政”,“作中央民意代表的全面改選”。1975年11月18日,發表《我們的呼籲》,再度強調《國是聲明》的內容,提出教會要“積極關心我國政治前 途”,“促請政府誠意地推行民主政治”。1977年8月16日,又發表《人權宣言》,宣稱“臺灣的將來應由臺灣1700萬住民決定”,並公然要求當局“面對現實,採取有效措施,使臺灣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進入80年代,長老教會的政治活動從口頭向街頭髮展,在反對國民黨當局的遊行示威活動中高喊“臺獨”口號,與所謂“黨外”的和島外的“臺獨”聲浪連成一氣。1986年,民進黨成立,其領導集團中許多人是長老會教徒,陸續進入臺灣“國大”和“立法院”的民進黨籍人士也多有長老教會背景,長老教會在臺灣政治中的一部分“特異功能”轉由民進黨出面承擔。1990年,在國民黨內某些力量的縱容下,民進黨將“臺獨”列入黨綱,走上了一條分裂國土的“不歸路”;長老教會的部分骨幹處處為之吶喊助陣,《臺灣教會公報》上的“臺獨”宣傳更加肆無忌憚。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日益演變為一個政治性的宗教團體。
  臺灣長老教會的作法,還給另外一些宗教組織和教徒提供了“樣板”。新教內部有新約教會向國民黨當局“暴政”發難,雖然是由於堅持其“異端”信仰而非支援“臺獨”,但其行動之激烈程度更甚于長老教會,令當局深感棘手;一向順從當局的天主教會內部,出現了由教徒組成的“人權小組”,1991年9月參與發起民進黨組織的“臺灣重返聯合國”遊行;某些臺灣省籍年輕一代佛教徒也提出“佛教值得向基督教長老教會學習政治見識”,甚至認為佛教界應“有心胸包容主張(臺灣)獨立者”。種種跡象表明,在未來臺灣的政治舞臺上,來自宗教方面的表演者將更多地登場,從長老教會開始的臺灣政教雙方正面衝突以及教教、教內政見性衝突,將在更大範圍內和非常敏感的問題上持續進行下去。
  不過,應當指出,臺灣長老教會上層人物和很多不贊同“積極關心政治”的信徒,對“臺獨”的態度並非全都認同。不少信徒對於少數把持教會權力者以教會名義發表政治性言論頗為不滿。長老教會中,中産階級信徒佔有很大比例。信徒經濟收入的殷實,使長老教會在財政上大蒙其惠。教會面向社會的許多“關懷”工作,就是在雄厚財力的支援下開展的。而保障既得經濟利益,又是中産階級參與政治的出發點,這種求穩怕亂的心態,對長老教會內一部分政治活躍分子的行為趨向不能不産生一定的牽製作用。因此,整個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最後會走到哪一步,還可拭目以待。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