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理教

時間:2001-04-10 17:27   來源:
  理教原名“在理教”,在大陸時俗稱“理門”,創立者傳為清初山東即墨人楊存仁(一説名澤,字廷賢),又名衍逢,字佐臣,道號來如,明崇禎癸未(1643年)科進士,一説其係洪門中人,明亡不仕清,懷反清復明之志,易姓羊,名宰,隱居薊州修身創教,後人尊之為“羊祖”,入教稱“在理”。理教主要信奉“聖宗古佛”,即觀音菩薩;教義為“崇尚五倫,實踐八德”,以“忠君愛國,孝順雙親,尊敬長上,和睦鄉鄰”16字為基本信條,戒“淫、盜、煙、妄、酒”;經典有《忠經》、《孝經》、《觀音經》、《黃庭經》、《心經》、《金剛經》、《道德經》等,另有新信徒(稱“新理”)入教時由師父口傳心授之“無字真經”,又叫“五字真言”,乃“觀世音菩薩”五字(傳説羊祖親訂五字真言為“復明滅大清”,或雲“一心保大明”,而以“觀世音菩薩”五字遮掩之,後環境變化,原有“真言”終被替代),據稱如遇災難,誠心出聲念誦三遍,聖宗古佛即能聞聲救難,逢凶化吉。理教有一套獨特的禮儀條規,有自己的齋期和節日;修行兼採儒釋道三家之長,“循儒行為入世規範”,“參佛法道功為出世修程”;教內最高首領稱“總領正提點大法師”,下分15級“法位”,普通信眾稱“道親”。
  理教有二祖,羊祖之外,尚有一尹祖。尹祖名尹岩,字重山,道號來鳳,為羊祖再傳弟子,乾隆三十年(1765年)在天津梁家嘴建立理教第一個公開活動場所?“公所”,將理教組織系統化。此後理教在全國迅速發展起來。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在北京設立理教總公所;1913年,建立中華全國理善勸戒煙酒總會;1925年,成立上海理教聯合會;1935年5月,國民黨政府正式批准中華理教總會成立,各地相繼建立分會,全國理教公所一時多達3000個以上。
  1949年,理教首領之一、國民黨軍少將高參趙東書到臺,次年春召集從大陸來臺的一些理教信徒商議“復教”,5月25日獲准以“中華理教總會”名義重新登記;1951年3月4日趙當選為理事長;1954年,國民黨中央黨部和“內政部”指令撥出原日本佛教凈土真宗在臺北的“西本願寺”寺址,作為“理教總公所”;總領正提點大法師由趙東書出任。1975年4月5日,總公所發生火災,損失慘重,趙東書力謀重建,卻回天乏術,于1980年6月30日去世。1981年5月,陳志泉繼任總領正。
  1997年底,理教在臺有公所等機構145個,信徒152000人,教職人員629人;辦有培養傳道人員的“中國聖理書院”等三所教內學校。理教在香港、日本、韓國、美國都有公所,與臺灣有一定聯繫。陳志泉還作為臺宗教團體領袖之一,應邀參加過1985年美國總統裏根的就職典禮。臺理教領導層也一直在考慮與大陸原有的理教基層負責人進行“溝通”,“以利教務之進展”。這當然是一廂情願的事情。就總體狀況而言,不能不承認,理教是一個漸趨沒落的教門,這與它沒有及時適應臺灣社會的要求發展出一套完備的教義體系有關,或許還與它從入臺伊始就滿足於在受到官方照顧下的較小圈子中活動有關。和理教一樣在1949年前後因形勢變遷而從大陸到臺灣、只是未以宗教團體名義登記的萬國道德會、世界紅字會、同善社,以及由大陸人士在臺創建獲得註冊的軒轅教、未獲得註冊的新儒教等等,遇到的困境及其原因都與理教相似。在它們之外,惟有一貫道異軍突起,成了在臺灣的本土型新興宗教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員。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