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電視金鐘獎

時間:2007-12-20 08:52   來源:SRC-423

 

  金鐘獎命名之由來,取自古文“編鐘為中華古代教化之禮器,古人作樂,鐘居其首,編鐘率為十六,與石磬相依,以諧其韻,應禮而成教化。”意即希望通過金聲玉振,來教化大眾,開拓視野、提振心靈,也隱喻廣播電視事業對于國家社會之深遠影響,以及從業人員所肩負的重責大任。

  廣播電視金鐘獎創始于1965年,其設立的目的在于經過競賽方式,激勵廣播從業人員創新求變,提升節目水準。隨著歲月的遞增,該獎也屢經研討調整,擴大范圍,增添獎項,現已成為臺灣地區廣播電視界的最高榮譽。

  隨著廣播電視事業突飛猛進,金鐘獎活動也不斷革新變化。金鐘獎設獎之初,是以廣播為主。

  1965年金鐘獎設頒獎新聞節目、音樂節目、廣告節目等獎項;1966年增設個人技術獎;1971年,將電視節目納入獎勵范圍,自此金鐘獎正式以廣播及電視為獎勵對象,也由于電視節目的參加,金鐘獎的氣氛更為蓬勃熱鬧,獎項也隨之增加。

  1980年,臺灣“新聞局”提出金鐘獎“國際化、專業化、藝術化”三大目標,樹立金鐘獎崇高的地位,並邀請國際知名廣播電視界人士參加,擴大活動的參與對象。1981年起,頒獎典禮舉行方式更趨于豐富活潑化,但凡各獎項得獎者當場揭曉,同時美化舞臺設計,穿插表演節目,並由各廣播電視電臺實況轉播頒獎典禮,使典禮可看性大為提高。

  1982年明定該屆舉辦的主題為“敲響金鐘,活潑人生”,引進外國電視節目觀摩活動,邀請東南亞國家電視臺提供優良電視節目,參加觀摩,並增設“學術理論”及“工程技術”兩項大獎。1984年金鐘獎首創在頒獎典禮之前,開始舉辦“金鐘禮讚”酒會,邀請金鐘獎入圍者、入圍者家屬及社會相關人士參加,強調“入圍即得獎”的精神,在無形中擴大了表揚的范圍,也增添了金鐘獎盛會的喜氣。

  自1993年起,廣播與電視分開頒獎。93年先舉辦電視金鐘獎,94年舉辦廣播金鐘獎。1995年至1999年擴大民間參與,邀請廣電協會、電視學會、廣電基金及主播臺共同合辦,為民辦金鐘獎奠下良好的基礎。而自2000年起,“新聞局”正式將金鐘獎交由民間機構、財團法人及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接辦。

2007年第42屆臺灣電視金鐘獎獲獎名單

戲劇節目類

最佳戲劇節目獎《危險心靈》

最佳迷你劇獎《娘惹滋味》

戲劇類最佳男主角黃河(《危險心靈》)

戲劇類最佳女主角 高慧君(《美麗晨曦》)

迷你劇男主角獎張書豪(《畢業生係列》)

迷你劇女主角獎莫愛芳(《娘惹滋味》)

最佳戲劇節目導演蔡岳勳(《白色巨塔》(日本版 臺灣版))

最佳迷你劇導演獎溫知儀(《公視人生劇展:娘惹滋味》)

最佳戲劇類女配角獎黃湘婷(《魯冰花》)

最佳戲劇類男配角獎張國柱(《白色巨塔》)

最佳迷你劇女配角獎沈韶姮(《呼叫223》)

最佳迷你劇男配角獎余承恩(《十歲笛娜的願望》)

最佳美術設計獎梁國祥、李亮賜等

最佳剪輯獎廖慶松、蕭汝冠等

最佳音效獎徐進輝、吳柏蒼等

最佳燈光獎高燦坤與胡毓浩

最佳攝影獎曾憲忠,劉蕓後

最佳迷你劇編劇獎馬志翔(《十歲笛娜的願望》)

最佳戲劇節目編劇獎吳洛纓與彭盛青(《白色巨塔》)

綜藝節目類

社區綜藝節目主持人獎侯昌明(《大特寫》)

綜合節目主持人獎阿布(《冒險王》)

娛樂綜藝節目主持人獎 陶晶瑩(《超級星光大道》)

社區綜藝節目獎《中國大體驗》

娛樂綜藝節目獎《超級星光大道》

娛樂綜藝節目獎《繽紛臺灣再發現》

音樂節目類

歌唱音樂節目主持人獎 江淑娜

歌唱綜藝節目獎《臺灣望春風》

文教資訊節目類

傳統戲劇節目獎《唐美雲歌仔戲:梨園天神桂郎君》

教育文化節目貢獻獎《新世代觀察家Ⅱ》

其他類

非戲劇類導播獎湯湘竹(《尋找蔣經國》)

綜合節目獎《繽紛臺灣再發現》

研究發展大獎鄭鴻霖、邱建融等

頻道廣告獎《好正點》

年度電視節目營銷獎《天下第一味》

編輯:賀晨曦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