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漫畫〕臺灣漫畫簡史

時間:2005-12-08 15:33   來源:


  在亞洲的國家,在文化上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兩大文明古國--中國和印度的影響,但是,作為一個異軍突起的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的文化也在許多的地方留下了痕跡,其中比較明顯的是臺灣和韓國。(當然,其中也包含了戰爭的因素。)所以,臺灣和韓國的漫畫事業也是在號稱"漫畫王國" 的日本影響下成長起來,並且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最近更隱隱然形成了與日本漫畫鼎足而三的局面。接下來要介紹的就是臺灣的漫畫發展史。
 
  一. 早期漫畫概況: 早期的臺灣漫畫的內容基本上是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如貧富差距、物價飛漲、官僚貪污受賄等等。可以説,那時候的漫畫是現實主義的,發揮了積極的社會功能。
 
  1. 臺灣漫畫的第一代: 臺灣的早期漫畫大多是政治漫畫,或者是民族意識濃重的作品。據説1927年有楊國城和陳繼章兩人因為在《臺灣民報》上一幅諷刺臺灣總督的政治漫畫被拘留20天。當時的輿論認為能從漫畫的自由度上看出政治自由的程度。那時出現了臺灣第一位漫畫家雞籠生,他的《雞籠生漫畫》在1935年出版。 

  1945年出現第一本綜合雜誌《新新月刊》,由幾個具有強烈民族意識和熱心本土文化的青年陳家鵬、王花、葉家宏、洪晁明四人,他們被稱為臺灣漫畫的先鋒,《新新》月刊一共發行了8期,因為經濟問題而結束。和《新新》同時,王朝宗的長篇漫畫,特別是標明北京語的《水虎傳》第一集出版,這是臺灣光復後的第一本漫畫單行本。一年後,他又出版了另一本三國志連環漫畫《貂禪》,另外還有《小劍俠》、《夢見芭蕉扇》等,他可以説是臺灣漫畫的第一人。 

  2. 早期漫畫的搖籃和載體--報紙 早期漫畫幾乎完全集中在報紙上,並且以政治漫畫為主。1949年漫畫家梁又銘、梁中銘創辦了第一份大型漫畫刊物《圖畫時報》三日刊內容包括《國際政治漫畫》、《社會漫畫》、《幽默漫畫》、《連環漫畫》,主要的畫家除了梁氏兄弟,還有牛哥、何超塵、羅輔聞等等。但是這份刊物因為發行不到一年就虧損嚴重,就被併入了《中央日報》。後來在1955年停刊。《新生報》在1950年開闢了全頁的《新生漫畫》後來更擴大到兩大版,其中一版專門介紹幽默漫畫,和原來的政治漫畫、連環漫畫形成當時的兩大漫畫陣營。 

  1950年創刊的《中國勞工》半月刊,是當時在雜誌中最重視漫畫的刊物,創辦初期不但容納了最多的漫畫作品,也網羅了最多的漫畫作者。對早期漫畫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並有深遠的影響。 

  1953年10月,張我行發行,李敬宏主編的大型漫畫刊物《民風畫報》創刊。每一期除了劉成均的《時事漫畫》、梁乃予的《社會漫畫》,吳廷標、張尼的《民歌漫畫》,並有胡三元的《怎樣畫漫畫》專欄,連環漫畫則有牛哥的《四眼田雞傳》、王小癡的《黃瑟女郎》,每期預先公佈主題由不同的漫畫家或者漫畫愛好者自由投稿,匯聚了不同的畫風,形成了它的一大特色。 

  1957年3月25日,臺灣中國美術協會主辦的第一屆漫畫展在臺北中山堂開幕,觀眾踴躍盛況空前,各報爭相報道,都認為是一次成功的展出。這時展出的漫畫大多是有教化意義的作品,還沒有出現純粹娛樂性的為年輕人繪製的漫畫。
 
  3. 兒童漫畫的發展和漫畫的低潮期 1951年以後各報的兒童漫畫流行,如牛哥的《牛小妹》、劉興欽的《小丁丁》、盧安然的《中華兒女英雄傳》等等。報紙的連環漫畫每天見報,吸引讀者,因為它篇幅短小,故事連貫性強,有一氣呵成的效果,因此造成了兒童漫畫刊物的興盛,其中有不少眾所週知的漫畫角色,比如陳定國的《呂四娘》、葉宏甲的《諸葛四郎》、劉興欽的《阿三哥》和《大嬸婆》等等。50-60年間,由於連環漫畫嚴酷的審查制度,使得連環漫畫舉步為艱,許多漫畫家轉業或者擱筆,加上當時的國外漫畫紛紛登陸臺灣,造成本土漫畫界的蕭條。所以五、六十年代以後出生的人習慣看日本漫畫,而現代的漫畫創作又偏向日本風格的緣故。
 
  二. 臺灣漫畫的黑鐵時代: 臺灣本土漫畫的蕭條是盜斑漫畫的猖獗所導致的,由於當時的漫畫出版物良莠不齊,使得政府不得不委任國立編譯館以漫畫審查權嚴格審查,修改或者嚴禁出版的現象屢屢出現。盜版漫畫乘虛而入,1970年以後臺灣漫畫開始進入黑鐵時代。其實當時臺灣漫畫市場的狀況和大陸目前的情況很類似,原創漫畫受到禁錮,而由海外輸入的盜版漫畫卻聲勢浩大。其實當時人們也沒有很鮮明的盜版概念,因為對於1975年的出版界來説,未經授權而印刷外國的著作,其實是很普遍的。從雜誌型的《漫畫大王》到以豪華版36開本介入市場的《化身博士》,正式揭開盜版漫畫的序幕。而且當時還存在著壟斷的現象,幾乎所有的稿源都集中在幾個大出版社手上,以東立和大然兩家的佔有率最高。但是這樣的狀況主要是由於法規不嚴密做導致的。 

  三. 臺灣本土漫畫的興起: 雖然在七、八十年代,臺灣的盜版漫畫非常猖獗,但是總有一些本土漫畫家矢志不渝的堅持著。堅持出版臺灣漫畫的《時報出版》從1981年起創辦《歡樂》以鄭問和蔡志忠的作品揭開了本土漫畫復蘇的序幕。而且中國時報主辦的《漫畫大擂臺》,就開始有新人被選拔進《歡樂》,如蕭言中、麥仁傑、孫家裕等,不過《歡樂》並不是走日式風格的漫畫雜誌。 

  1981年以後,漫畫雜誌紛紛開始創刊,如駿馬的《漢堡》、華尚文化的《週末漫畫》、另有《星期漫畫》、《漫畫秀》、《漫畫劇場》等等。也造就了一大批漫畫家--象《漢堡》的高永、張靜美,《週末》的遊素蘭,《星期》的曾正宗、林政德、阿推等。由於盜版風氣的影響,整個漫畫界受到日本風格的影響,所以1966年以後出生的漫畫家,接受的大多是手冢治蟲的表現手法。 

  這時的新聞評論漫畫開始興起,1981年以後,漫畫評論在經濟起步的臺灣也開始逐步發展,幾乎每一份報紙都有一,兩個專業底冊評論漫畫家。如中國時報的Coco、羅慶忠、民生報的老瓊、朱德庸等,每個人的立場鮮明、畫題辛辣。而報禁一開,也都能佔一席之地。很受歡迎。 

  和評論漫畫同時,四格漫畫也隨著報業的興盛而引起的1981年各大報紙的非新聞版的白熱化競爭這一事件開始紅火。中央時報用了敖幼翔的《烏龍院》,頓時各大報紙紛紛採用這一形式:Coco的《二馬》、老瓊的《蔡田開門》、蔡志忠的漫畫系列中國古典作品。四格漫畫的格式簡單,對白少,小中見大的特點逐步被報人們認識到,於是一時間風起雲湧。 

  1991年正當盜版漫畫以36開本加書皮的形式模倣日本漫畫,市場異常火暴時,漫畫"版權"化的時代也已來臨,由於在製作盜版時代的經驗,所以在之前製作盜版漫畫的出版社很快佔領了市場,仍然是以"東立"和"大然"佔據了最大的份額,而臺灣的本土漫畫與漫畫家也開始復蘇,1992年以後,臺灣也出現了著名漫畫家簽名會。並且應市場的需要使漫畫逐步實現了分流,出現了針對不同年齡的《青年的尖端》、《兒童的青文》、《成人的時報》。出版社也開始培養新秀漫畫家,如練任的《風靡一世》、李勉之的《MISS阿性》、賴有賢的《小和尚》……都是既有銷量又有口碑的作品。可以看到,臺灣漫畫的成長和臺灣經濟的增長是緊密相聯繫的,由此可以想見,大陸的漫畫如果希望發展的話,一定要有經濟潮流的帶動才可以。而臺灣漫畫家的努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來源:本網綜合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