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鹿耳門媽,如今安在?

時間:2010-08-06 08:46   來源:深圳商報

  臺南是臺灣古都。臺灣的發展始於臺南、文化肇基於臺南,民間信仰最精彩也在臺南。

    趁暑假下臺南,花了時間流連在廣闊的海岸平原,欣賞田園與人文之美。其中,兩座媽祖廟的地位之爭,最讓我好奇。

    話説1661年4月30日,鄭成功率兵二萬五千人抵達鹿耳門。當時臺南鄰海區域,是由島嶼和沙洲圍成的內海,鹿耳門是內外相通的海門,地勢險要;由於航道水淺多障礙,大軍無法靠岸,鄭成功向媽祖求助,傳説媽祖顯靈,潮水涌至,鄭氏大軍順利登陸,戰勝荷蘭駐軍取得臺灣。鄭成功感念媽祖,在登陸地點為隨船而來的媽祖建廟,受後人永遠膜拜。鄭成功登陸地點鹿耳門,因此被稱為“臺灣之門”;他留下的媽祖聖像,是“鹿耳門媽”。

    “鹿耳門媽”神跡故事遠播,加上鹿耳門航運交通日漸繁榮,媽祖廟香火輝煌,到1719年,幾經改建完成的“鹿耳門天后宮”是擁有三進、一百二十扇門的龐大建築。而後港口淤塞、河流改道,鹿耳門逐漸失去商港功能;1871年颱風摧毀媽祖廟,內海地貌改觀,鹿耳門被今日“鹿耳門溪”河道分割,媽祖廟供奉神明和文物散落兩岸,分別被民眾請回供奉或移至其他大廟暫祭。歷經數十年籌款,媽祖廟于20世紀初開始重修。

    物換星移,鄭成功登陸地點難尋,鹿耳門溪南北都認為所在地是“臺灣之門”,各自募資修建媽祖廟,請回原鹿耳門天后宮的神明供奉。如今,兩座大廟隔江而立,南方是沿用舊名的“鹿耳門天后宮”,北側是“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從名稱,不難察覺兩座大廟的“正”名之爭。

    從臺南市出發往北,先抵達“鹿耳門天后宮”。鄉間村落中,如此龐大威嚴的傳統寺廟令人讚嘆,據傳鄭成功留下的鎮艦媽祖,目前供奉於此。繼續往北,位在開闊平原上的“正統鹿耳門聖母廟”是不同景觀,建築風格較為現代,佔地廣闊,護城河圍繞、亭廊樓宇相連,不愧“遠東最大媽祖宮”。

    兩座廟多年來爭執“鹿耳門媽”究竟何在,但彼此沒有硝煙戰火,只是不斷經營信仰文化,互相較勁。“鹿耳門天后宮”推動文化祭、藝術季,舉辦許多地方文化特色活動,帶領民眾溯源尋根,同時致力恢復保存傳統信仰儀式,例如舉辦長達49天的“羅天大醮”。臺灣民間規模歷史最久的“西港香科”儀式,自1784年每三年舉行一科,數千人隊伍和各式陣頭到“鹿耳門天后宮”請求媽祖蔭佑,是科儀中的重頭大戲。如今“西港香科”已經被臺灣政府指定為重要文化活動,具有保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的經營更有商業頭腦。不僅廟廷廣闊,各路重要神明齊聚一堂,方便信眾參拜;最近廟方看準大陸觀光客來臺,打算興建劇場,還原當年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戰爭場景,彰顯“媽祖助潮”協助鄭氏登陸、開啟臺灣歷史新頁的傳奇神跡。而“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的月下老人也非常知名,祈求後成為佳偶的新人,會帶著結婚照片前來還願。大廟最後一進從四樓往下,貼滿新人的還願照片,成為特殊景觀。

    離開臺南,順著海岸公路駕車北返。一個下午在兩座媽祖大廟的停留,瞻仰媽祖威儀、遠眺臺海風情,歷史的想像如同幻燈,一頁頁翻過腦際;既感動於媽祖神恩,也敬佩兩座大廟的文化之爭。鄭成功與媽祖,為臺灣歷史增添文化情懷,也為臺南留下説不完的傳奇故事。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