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林宅
歷史背景
光緒元年到二十一年割臺,短短二十一年的臺灣歷史可説是清代統治臺灣二百多年中最有為的一段時間,其關鍵除了整個大環境的變化使然,主政者的抱負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清代末期的臺灣是以沈葆楨、丁日昌以及劉銘傳三個人為重心。由於日人覬覦臺灣,這才喚起清廷對臺灣的重視;沈葆楨曾在同治十三年與光緒元年兩度來臺積極經營,除設置招墾局,召募閩粵移民來臺,另外由於臺灣之重心北移,在光緒元年奏準在艋舺設置臺北府,並增設縣廳,由一府四縣變成二府八縣五廳,自此臺北成為臺灣另一個政治重心。
光緒十一年臺灣正式建省,劉銘傳為首任巡撫,臺灣真正奠定近代化之基礎始於此時,重用仕紳,從事建設,新政包括開山通道、安撫山胞、建造基隆與新竹之間鐵路,創立學堂,培植人才。行政區又稱為三府十一縣四廳一直隸州。甲午戰爭後,清廷割讓臺灣才結束清代臺灣歷史。
本期住宅建築甚為蓬勃,年代較晚,現存情況相當良好。很多作品均為本地的材料或技術所完成。期間臺灣對外關係大為開放,官府控制力大,因此許多富戶大宅不敢逾越使用燕尾式;座落在郊區或鄉下的大宅成為一種發源地之象徵,有宗祠之意味,城市中的頭人以取代早期鄉村仕紳的影響圈。
代表建築
住宅建築在表現上的特色是磚石多於木作,木雕繁瑣,且流行木材原色,不上彩繪。
其中建於光緒元年的麻豆林宅為此期的代表建築之一,其日據後尚保存完整,然因部分後人賣地蓋公寓,受到破壞,殊為可惜。
形式為三進雙護龍式,即為一般俗稱三落百二門,意味有一百多個門窗,整個平面佈局為正方形。
護龍為輩份最低的族人居住的,在複雜的大家庭中為顧及私密性及方便的考慮平面形態,因此左右另辟兩邊門以便進出。在木作方面彩繪較少,以一種素木的古典效果呈現,山墻上嵌有固定梁木的鐵剪刀裝飾,這是臺南一帶常出現的手法。木雕的花草枝葉為圓厚造型,人物也傾向圓雕的手法。大木比例適切,為住宅建築之最大成功處。
另外,建於光緒十五年的永靖南港西莊陳厝余三館,這幢建築為三合院形制,有獨立之三開間外門,正堂為馬背脊的歇山軒亭。外護龍較長,也就是護龍向外發展,長度漸增,形成凸字型的前埕。
族人雖有獲得功名,但這建築仍作馬背頂;內護龍雖分為兩側,但是卻各有獨立形態,為五開間建築,入口有檐柱。磚工及木作均相當精細,軒亭與正堂屋頂之交接處有一魚飾排水口,製作精良。內庭之隔墻有露明的花窗;前面嵌上綠釉花磚,後面迭砌磚花。這棟建築在格局及細部表現均值得研究,是重要作品之一。
竹山林宅敦本堂年代約為光緒末年,可惜九二一地震後已毀。格局為兩落式,有護龍,不過前後兩落之間缺少兩護龍,以兩道剔透的磚花矮墻代替,將中庭劃分為三區域。最大特點是將磚、石及木材結構各自發揮所長,作一緊密且嚴整的搭配。
其作法相當細膩,中庭以矮墻分隔,這週密的考慮到生活延展空間之關係,第一落門廳有寬大的檐廊,中庭有趨於獨立的形態,這樣設計較接近一般廟宇的主殿。墻身高,所以在山墻馬背下或屋檐下另開小圓洞,做為通氣孔。外觀典雅,屋脊曲線微緩,在此發現介於硬山與歇山之間的屋頂形式,這是臺灣僅發先一例。磚工上特地建磚窯燒制出來使用,磚的色澤為橙紅色,規格為閩南式;砌迭方式及轉角處之收頭有很多種,以利於半圓拱、圓洞及轉角磚的特殊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