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城隍廟
歷史背景
從現今保存少數的明代民居來看,可以知道明清建築無論在形式格局或建材用料,都沒有什麼差別。其次明鄭時期對日本、暹羅、安南及呂宋皆有貿易往來,閩南地區亦早有南洋方面的接觸,因此,臺灣的閩南式建築受外來影響,尤其是南洋應自鄭氏時期始。
明鄭時期主要的建樹出自鄭成功之子鄭經與參軍陳永華。明鄭入臺後,為安頓軍隊實施屯田制度,估計超過四十多個屯墾區,今天仍有地名曾為營盤田,例如:新營、柳營等。鄭經獎勵人民燒磚,並派兵入山伐木建造房屋。
明鄭時期的臺南城為承天府,城市規制倣唐代的裏坊制度。承天府劃分為東安坊、西定坊、寧南坊與鎮北坊。
代表建築
公共建築方面,陳永華倡建孔廟與武廟,鄭經也興建所謂七寺八廟;至於像臺灣城隍廟、開基天后宮及大觀音亭都經大肆興建。明代原物恐怕已經不存在,不過,其選址及範圍一直延續下來,它奠定一些重要古建築的基礎。例如臺南城市的規劃,後代還是遵循四坊的範圍,孔廟、祀典武廟、北極殿、大天后宮及府城隍廟皆仍在明鄭時期之原址上。
明鄭時期的官署建築有的沿用荷人留下之建築,像是承天府,也就是我們現今的赤崁樓;天興州署以及萬年州署,原為縣署,後來經由鄭經改為州。天興州署。在清代改為臺灣府署,在今衛民街;萬年州署則改為臺灣縣署,在今忠義國小校內。
明鄭時期之住宅建築若以人口數量推斷,應該為數不少。一般平民的住宅可能仍以竹木構造為多,隨之而來的皇族重臣及文官武將都有正式宅邸,有的還有附庭園。
在住宅方面,澎湖張百萬大宅即為明鄭時期,傳有八座之多。當時一漁民叫張隱,常到金嶼釣魚,無意間撿到海盜留下的金磚而致富;以此資本經商,在滬尾、半線、大甲等地購置田産,這幢建築物在澎湖白沙尚存,但是否全都為明代建築則尚待研究。
廟宇和建築原來甚多,但都已遭改建;孔廟創建在永歷二十年,是臺灣第一座孔廟建築。今天臺南孔廟是康熙五十一年,由陳璸修建之後的格局;武廟則原建於永歷二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