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傳統建築之寺廟

時間:2008-01-03 08:28   來源:SRC-423

 

八卦牌

 

  臺灣的佛寺建築佈局與風格也承襲自閩、粵。閩、粵著名的佛寺如福州鼓山涌泉寺、西禪寺、莆田廣化寺、泉州開元寺、延福寺、承天寺、漳州南山寺、白礁慈濟宮、東山關帝廟以及潮州開元寺等為臺灣清代所建佛寺之藍本。

  閩粵佛寺建築佈局又多遵循中國南方叢林之制度,各殿以合院方式配置,成為院落式佈局。通常南方佛寺之佈局以中軸對稱為原則,從前面安排照墻、水池、牌樓、山門、天王殿、彌勒殿、大雄寶殿及法堂。左右安排回廊及鐘鼓樓。中軸線之左側配置香積廚與餐廳,右側配置禪房及方丈室。

  而臺灣的佛寺大都沿襲這種佈局,不過為了因地制宜,各殿建築常有增減情形。例如有的不建鐘鼓樓,直接將鐘與鼓懸挂在天王殿或大雄寶殿裏。再如天王殿與彌勒殿常常合而為一殿,並且也視為山門。

  臺灣清代的佛寺建築多受福建影響,事實上明清二代福建高僧向外弘法很盛,除了臺灣之外,往日本九州島長崎或到南洋諸邦也不乏其例。因此著名的北港朝天宮媽祖廟,在清康熙年間即由樹璧和尚自湄州奉請媽祖神像來臺供奉。臺灣的佛寺與一般民間信仰廟宇在建築風格上常常混合,導至佛寺的特色所存無幾,這是值得注意的。

  另有屬於在家修佛的齋堂,又稱菜堂,為源自明代中葉羅祖所創的無為教與民間的無生老母信仰,它是將佛教改革,通俗化成為民間新興宗教,結合佛、儒、道三家的思想,主張持齋食素,在家修行。臺灣齋教是在明鄭時期由大陸傳入,早期因與天地會結合,形成反清復明的地下秘密集會結社,一度被誤解為神秘教派,有不可告人的行為。臺灣齋教一般分龍華、金幢、先天三派,龍華派在形式上比較接近佛教,齋友的數目也最多,金幢派則帶有道教色彩,先天派則持戒最嚴,是三派中唯一不得嫁娶者。齋堂見於老舊市街,與一般民宅差異不大.除非進到內部,否則無法辨明。

  建築之原始目的是安全及防禦,構造堅固、空間合乎生活上之功能是初步的要求。等社會形成、文化發達後,建築為滿足人類心靈文化因此出現建築的裝飾。裝飾當其之始,皆源於材料之本性及構造之關係。匠師累積了長久的經驗,悟出了巧妙的道理,於是將材料細緻化,將構造的精神表現出來,這就是裝飾的動機。

  廟宇是紀念性的精緻建築,它也是公共建築,成為眾人使用的地方,因而它的意義也就包含了中國人普遍存在的共同觀點,中國人的處世觀、人生觀乃至宇宙觀,對生命的整體看法。臺灣寺廟之裝飾,其動機與精神即在於如何去表達中國人的價值觀點,其中當然也包括了審美的判斷。論及寺廟建築之裝飾,則會包含有趨吉避兇、祈望教化與自我表彰三個動機。

  廟宇建築之裝飾也因應著視覺之可及性,有強弱主從秩序之層次。簡單説,看到的部位,裝飾量及強度偏高,不易被察覺的部位則儘量減低。三川殿比正殿來得華麗,三川殿的正面又比背面考究,往往只有正面施雕,稱為單面見光。再者,眼睛視線容易停留之處,匠師也投下較多的心血來經營,例如入口的石獅、抱鼓石及龍柱,兩側的石雕螭虎窗或人物窗,進門之後抬頭上望的大通瓜筒及托木。這些部位的裝飾都遠比正殿來得華麗炫目。

  裝飾的題材 則包羅萬象,只要能合乎前述的趨吉避兇或祈望與教化,都被採用。臺灣廟宇之裝飾又比閩粵內地豐富,一座精雕細琢,富麗堂皇,五彩繽紛的寺廟無疑是這種精神之化身。

  支配廟宇建築裝飾之題材與風格,最主要有四種因素,

  一 道教思想

  這些有感情有個性的神仙題材,賦予匠師無限多的想像力,去創造裝飾之形式。

  二 敬天思想

  所謂天圓地方,對自然界之觀察,體會其中的神奇奧妙。

  三 陰陽五行思想

 

  從易經發展衍變出來的陰陽兩極理論,給予裝飾或構造上陰陽、正背、高低、方位及大小之序位觀念。

  四 佛教思想

  輪迴的觀念與佛教世界豐富而神秘的故事,啟發了中國人更廣的想像力。

  先秦時期,人物紋樣、動物紋樣及植物紋樣是源於敬天思想最主要的裝飾圖案。南北朝之後,中國增加了外來的火焰紋及獅子,閩粵建築亦承襲這項傳統,不過宋以後泉州對南洋的貿易,外來文化之影響當不可忽視,南方的建築裝飾趨向於華麗之風格發展。

  寺廟建築的藝術表現是多方面的,建築物的設計出自世代師徒相傳的匠師,他們所學習的技藝,雖然不是現代科班訓練的藝術,但是卻融入了中國古代諸多藝術,例如繪畫、雕刻、泥塑及陶瓷等技巧。因而一座傳統寺廟,事實上匯集了中國傳統藝術之大成。特別是民間的藝術,從題材的選擇到構圖之安排,皆反映出中國古代民間藝術之精神。

  論及寺廟建築之藝術,空間、形與色是三大要素。空間之佈局與殿堂大小權衡至為重要,其次形態與色彩也不可忽視。它借著結構、雕塑、陶瓷及彩畫等技巧來達成。與世界上其他宗教建築比較,臺灣寺廟之裝飾藝術並非最複雜,但裝飾技藝種類卻屬較多。

  臺灣建廟是需要勘輿,即俗稱看風水、相地。勘輿出自漢代,研究天地之道,地理一詞,也指仰觀于天文,俯察于地理。中國開始有風水術,一般都認為始於晉朝的郭樸所著的一本書,叫作《葬經》,書中謂“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又説“得水為上,藏風次之”。後代再引伸為“氣之來,以水導之。氣之止,以水界之。氣之聚,要藏風”。水在風水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當有水環繞時,氣就出現,要使氣不散,就要有良好的地形。

  通常觀察地形的格局與山水的關係最重要,山的走向即是脈,如人之血氣在體運作。 山的天際線形狀有尖有圓,因此各有不同的象徵。彰州詔安地區傳統建築的山墻有圓形(金)、高形(木)、波形(水)、尖形(火)及平形(土)等變化,也影響了臺灣。

   民間傳説各地古宅及城市也都有其穴位,環境以某種動物來比喻,取其生氣昂然特質。將人體視為外在環境之縮影的理論,為中國文化很重要的特色。

   臺灣傳統建築承繼中國古老的環境觀,自然就反映出來這些特色,至少包括人與自然,人與神明,人與人之間的三種層次的關係。

   建築多方面反映上述的人與自然,人與神明,人與人的細膩關係,我們從這裡也可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呈現。

   屋頂前後兩面長度不同,前為陽坡,短而高。後為陰坡,長而低。因此前面能照到較充足的陽光。前屋檐較彎曲,後屋檐較直,俗稱前弓後箭。總之,向前的優先。在山墻上的小窗,也略向前偏一點。

   房屋內部如果屋頂太高,要加半樓,以木板架在橫樑之上,可當作貯物之所。因為屋頂太高,則氣散。若屋頂太低,則氣脹,對居家都不好。

   水也是財的象徵,所以屋頂坡要向中庭,稱為四水歸堂,財流向中央。

   排水溝的方向角度自然也依法度,有所謂走七星步,細水長流之意。

  臺灣古建築在對著街角或巷口,安置石敢當。嘉南平原的民宅,也常在正廳前院安設刀劍屏。近年最常見的是在大門門楣上懸挂八卦牌、獅咬劍牌、日月雙桃或鏡子。在金門的家祠上常可見有剪刀及花瓶圖形,取其諧音家家平安,為眾祈福。臺灣寺廟最常見到旗、球、戟、磬,諧音祈求吉慶,這些都是趨吉避兇的妙法。

編輯:賀晨曦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