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經濟面臨的挑戰與問題

時間:2009-01-05 13:49   來源:中國網

臺灣經濟發展曾經取得了快速發展與可喜的成績。然而如今臺灣經濟發展除面臨國際經濟大環境變化與結構性調整外,還面臨許多新的挑戰與問題。

 

投資環境惡化,民間投資下降,外商投資減少。近年來,特別是民進黨上臺執政後,由於施政能力不足,財經、環保、社會福利政策不明,加上島內政爭加劇及兩岸關係未能改善,造成投資環境惡化,企業倒閉增加,民間與外商投資雙雙減少。2000年,臺灣關廠歇業家數達4995家,2001年增加到5187家。兩年間,臺灣共有7.4萬家公司企業結束營業。2001年到2002年,島內民間投資連續兩年呈現下降趨勢;外商對臺投資則分別大幅下降33%與36%。

 

金融壞賬問題日益嚴重。臺灣金融機構與企業之間不當財務關係嚴重。許多民營金融機構後面都是由大財團或大家族所控制,與其所屬企業經常進行不當勾結,轉移資産,非法借貸,擴張信用,甚至以各種方式進行房地産、股市等投機活動,造成金融機構的呆壞賬問題一直無法得到有效解決。一旦遇到風吹草動,就會引發擠兌事件或金融風暴。90年代中期以來,臺灣先後發生“國際金融票券案”,“彰化銀行擠兌案”及幾十家基層金融機構擠兌事件等。1998年底到1999年初,臺灣還發生了所謂的“本土性金融危機”,即在股市持續大跌下,銀行緊縮信用,企業資金吃緊,發生企業財務危機,特別是20多家大企業發生連鎖性的企業財務危機,當局不得不採取緊急措施進行干預。但金融機構與企業的不良債務關係依然存在,銀行壞賬問題仍然嚴重。

 

臺灣整個金融機構超額超貸比率從1999年前的不超過4%上升為2000年的5.3%與2001年底的8.2%,超貸金額超過1萬億元新台幣。基層金融機構逾期貸款比率更高,問題更嚴重。按國際標準,臺灣實際逾期貸款額與逾貸比率遠高於官方公佈數。據臺灣中華信用評等公司按國際標準計算,島內銀行的“問題資産比率”高達9%至11%。美國穆迪信用評級公司發佈的報告認為,臺灣金融機構呆賬比率超過15%。一些學者更估計金融機構的各類超額或逾期貸款可能達3萬億元新台幣,是官方公佈的3倍。儘管臺灣當局採許多取措施,如取消金融機構營業稅、延緩傳統産業還款期限、推動金融機構合併等措施等,2002年金融機構的壞賬比率有所下降,但金融機構的體質與營運情況未有大的改善,金融壞賬問題仍是臺灣經濟面臨的嚴峻挑戰。

 

財政形勢惡化。在稅收優惠減免、稅收減少及福利支出不斷增加下,臺灣的財政赤字迅速增加,2000年度(因財政年度變更,時程為1999年6月到2000年底)財政赤字(不包括地方政府赤字)為1805億元,2001年度為2676億元新台幣,2003年度為2700億元。同時地方財政形勢也嚴重惡化。財政問題成為臺灣經濟發展的另一棘手問題。

 

通貨緊縮,失業率迅速上升。受整體經濟不景氣與需求不足影響,近年來,臺灣出現明顯的通貨緊縮趨勢。2001年,臺灣的消費物價指數出現0.01%的負增長,2002年繼續呈現負增長,全年物價下跌0.26%,是臺灣50多年來上首次出現。臺灣通貨緊縮壓力增大,除了國際原油與原料價格持續走低等外部環境外,經濟不景氣,失業率上升,需求不足,利率持續下調,貨幣供給降低以及入世後市場價格戰等均是重要原因。

 

臺灣原本並不甚嚴重的失業問題,因經濟景氣走緩而變得更為突出與嚴重。自2000年7月份始,因經濟景氣趨緩與倒閉企業增加,臺灣失業率迅速升高,全年平均達到3%。2001年,失業率超過4%,2002年超過5%,失業人數超過50萬人,波及的人口超過110萬人,失業問題成為臺灣當局面臨的另一大挑戰。

編輯:胡珊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