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園區名稱 |
園區組成 |
面積 |
建設時間 |
園區簡況 |
|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簡稱新竹科學園區或竹科) |
新竹園區 |
632公頃 |
設立于1980年12月15日 |
新竹科學園區是北臺灣的科技中心,約有380家高科技廠商進駐,主要產業包括有半導體業、電腦業、通訊業、光電業、精密機械產業與生物技術產業。新竹科學園區是全球半導體制造業最密集的地方之一,約有10萬人在園區工作。 |
|
竹南園區 |
178.85公頃 |
1999年7月開始動工 |
截至2004年3月竹南園區已引進26家廠商,其中光電產業10家,通訊產業4家,生物科技產業12家,從業員工約七千人 | |
|
宜蘭園區 |
592公頃 |
2005年1月“行政院”原則同意宜蘭園區籌設計劃案。 |
宜蘭園區規劃有“通訊知識服務園區”及“一般科學工業園區”。“通訊知識服務園區”以文化創意、數字內容、信息軟件、通訊、金融服務業、醫藥保險等服務業進駐為主,分為宜蘭市城南及五結中興基地兩處,面積約 100 公頃,目前已進行實質規劃作業,將于 2006年年中完成開發計劃及環境評估等審查作業後,正式進入開發階段,並提供業者進駐。“一般科學工業園區”則提供予高科技、高附加價值等產業為主,位于三星鄉紅柴林地區,面積 492 公頃,依據“經建會”審核意見,將先行辦理可行性評估,于 2005年 12 月底完成可行性評估作業後,報請“行政院”核定。 | |
|
新竹生物醫學園區 |
38.3公頃 |
2005年年底開始動土施工。 |
“新竹生物醫學園區”是臺灣地區重大建設計劃項目,也是臺灣當局“挑戰 2008 :國家發展重點計劃”產業高值化計劃項目之一。“新竹生物醫學園區”以醫學中心為核心,結合產官學研資源,帶動島內生物醫學科技發展。未來園區內具有完整軟硬件規劃,包括醫學中心、癌症及強(質)子治療中心、孵化中心、共同研究中心、信息網絡中心、產業研發中心等。 | |
|
銅鑼園區 |
350公頃 |
規劃中 |
| |
|
龍潭園區 |
106公頃 |
于 2004年1月28日“行政院”核定納入科學園區,
|
龍潭園區目標是成為桃園地區的科技之星。目前龍潭園區計有 5家廠商進駐。 | |
|
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簡稱南科) |
臺南園區、高雄園區(原名路竹園區)、高雄生物科技園區 |
臺南園區面積1,038公頃
高雄園區面積570公頃,
高雄生物科技園面積約8.5公頃。 |
1995年2月行政院決議設置“南部科學工業園區”,並于1995年5月核定籌設計劃, |
目前入駐商家96家,其中半導體廠商9家,光電廠商31家,生物技術17家,通訊8家,精密機械26家,計算機及外圍2家。園區累計總產值$283,660,681新臺幣。 |
|
中部科學工業園區
|
|
|
2002年9月“行政院”核定成立 |
連結新竹、臺南科學園區以形成臺灣西部的高科技走廊,奠定綠色硅島的基礎。引進產業設定以納米精密機械、納米材料、航天產業、生物科技、通訊及光電等產業為主。截至2006年9月底園區共引進96家,廢止出區13家、累計廠商共83家。投資額達15865.898,2006年累計營業額: 半導體10,005,707,000新臺幣, 計算機及外圍69,165,112新臺幣, 光電90,855,891,394新臺幣, 精密機械191,531,543新臺幣。 |
|
臺中園區 |
413公頃 |
|
區位優勢:位居中部地利之便,適宜物流中心設立與運作。
引進產業:光電、精密機械、半導體產業 | |
|
虎尾園區 |
96公頃 |
|
區位優勢:位處臺南與臺中二園區之中心點,可作為該兩園區聯係之重要地。
引進產業:光電、生物科技產業 | |
|
後里園區 |
246公頃 |
|
區位優勢:距離臺中園區約11公里、20~30分鐘車程。
引進產業:光電、半導體及精密機械 |
|
科學工業園區名稱 |
預算數
(千元) |
預算員數
(人) |
區內廠商數
(家) |
管理面積
(公頃) |
區內廠商登記資本額
(千元) |
|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 |
827871 |
241 |
348 |
1061 |
1213218630 |
|
臺南科學工業園區 |
273527 |
67 |
66 |
1203 |
1273200000 |
|
合計 |
1101398 |
308 |
414 |
2264 |
2486418630 |
|
允許廠商設立要件 |
設立資本額限制 |
入駐產業類別 |
設立區內主要獎勵措施 |
|
1.以從事高級技術工業產品的開發制造或研究發展之事業。
2.投資計劃須能配合臺灣地區工業的發展、能培養較多的臺灣科學技術人員。
3.投入研發經費佔營業額一定比例以上。
4.具有相當的研究實驗儀器設備,不造致公害者。 |
依公司法規定,股份有限公司最低資本額為新臺幣100萬元。 |
1.集成電路
2.計算機及外圍設備
3.通訊
4.光電
5.精密機械
6.生物技術等。 |
1.租稅優惠
2.政府參與投資
3.研究發展獎勵
4.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的相關優惠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