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著名水壩

時間:2007-12-19 16:07   來源:SRC-423

 

  當第一批到臺灣的祖先渡海來臺開墾時,將水田灌溉技術也一並帶過來,隨著來臺灣的漢人人數增加、農田拓墾的面積也愈來愈多,于是大型的水利設施跟著出現,其中比較有名的如:明鄭時期(鄭成功治臺)的屏東新園坡、高雄仁武坡和烏樹林坡;清朝時期的彰化八堡壩、鳳山曹公壩;日本治理臺灣時期的嘉南大壩、桃園大壩;以及國民黨政府來臺後修建的成功水壩、石崗水壩等。

  這些重要的水利設施解除了耕種時期缺水的困窘,為臺灣農業帶來豐收的成果。

  曹公壩

  曹謹是河南省河內縣人,公元1837年被派往臺灣,擔任鳳山縣的知縣。到任之初,就遇到鳳山縣幹旱,使得收成欠佳;因此盜賊四起,民不聊生。曹謹便四處訪察民情,結果他發現,此地雖然平原廣闊,卻沒有水利設施,難怪一遇到幹旱,就沒收成。他巡視到高雄縣九曲堂附近時,見到下淡水溪(今高屏溪)溪水充沛,便派人著手計劃修築灌溉農田的水壩,以便解決百姓幹旱饑荒的問題。

  這套灌溉係統歷時兩年完工。雖然一開始曾遭到部分鄉民反對,但壩溝鑿通之後,許多地區都得到灌溉的好處,百姓便非常歡迎。不久,兵備道兼提督(臺灣最高的行政長官)熊一本前來勘查,對曹謹興建水利的功勞十分讚許,于是把這一整套水壩命名為“曹公壩”,並刻碑紀念。幾年之後,原來的曹公壩水源已不夠灌溉,曹謹又集資開築一壩,叫做“曹公新壩”,而先前開墾的就稱為“曹公舊壩”。由于曹謹在任內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據說在他被調往別處做官時,縣民還紛紛趕來為他送行,馬路都被堵塞了。

  八堡壩

  彰化八堡壩原名施厝壩,因引水灌溉彰化縣十三堡其中的八堡而得名,與臺南縣的通埒壩、新竹縣的隆恩壩,並稱為臺灣三大古老堤壩。其灌溉面積一萬二千余甲地,涵蓋一半以上的彰化縣域。

  開鑿八堡壩的人是施世榜,泉州晉江安海人,約在清康熙四十八年,施世榜開始著手興築濁水壩,引濁水溪的水灌溉田園,歷經十年,在清康熙五十八年竣工。溪水流經一百零三莊,灌溉當時彰化縣全區十三堡中的東螺東堡、東螺西堡、武東堡、武西堡、燕霧上堡、燕霧下堡、馬芝堡及線東堡等八堡,為清代全臺最大規模的水利工程。

  嘉南大壩

  嘉南平原原本只有五千公頃的水田,1930年嘉南大壩通水後,水田增加為十五萬公頃。這座嘉南大壩是日本總督府的工程師八田與一所計劃興建。

  1920年,八田與一受命改善嘉南平原的農田水利,他首先興建一座蓄水量八千萬立方公尺的烏山頭水庫,而後開鑿河渠,連結烏山頭與曾文溪濁水溪兩地水源,工事區域東西寬二十公里,南北長九十公里。從1920施工到1930年整整十年完工,花費五千四百一十四萬元。論規模與技術在當時都堪稱世界一流的水利工程。

  半個世紀後,今天的嘉南大壩,除了原有的烏山頭水庫外,沿岸水庫蓄水池增加為四十四座,取水口增加為一百一十四處,三年一作的水田也改為三年二作,嘉南大壩的水已經整整流了70多年。

  成功水壩

  1972年建于澎湖縣湖西鄉成功村。成功舊名港底,由于港底正好位在兩半島之間,故而被選為蓄水良池,主要進水來自三條主要引水渠道,分別是水庫東北角匯集機場地表逕流與紅羅越域引水、大城北大排溝渠、港底溪,在海灣之內建長堤蓄水,即成功水庫。成功水庫始建于1972年,1974年正式竣工,耗資五千余萬,是澎湖最大也是最早興建的水庫。于2003年底經縣政府評列公告為“歷史建築”。

  壩型為混凝土,此水壩的集水面積達28.749公頃,蓄水量高達102萬公噸,滿水位標高9公尺,超出水位的水會自動滿溢流向大海,平時主要靠下雨來集水,用來解決馬公和湖西鄉夏季缺水的問題,使得馬公地區有方便的自來水。

  水庫周圍集水地也是最佳的賞鳥地點,在生態和民生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石岡水壩

  建于1974年,位于豐原往東勢的路上,由臺灣人自行設計與完工的水壩,當初為大甲溪的攔河堰,全長700多公尺,是橫跨大甲溪的水壩,提供臺中縣市民生及工業用水主要水源。水壩上遊攔水成為一個大湖。

  由于石岡水壩附近的自然景觀保持完整,林木豐沛,白天經常可在林間或農田水域中發現小白鷺鷥、藍鷓鴣等鳥類出沒,是一處適合當地全家人出遊的景點,也是中部地區極佳的賞鳥觀察站。

  由于921地震,埤豐大橋處因地震錯動形成小瀑布,為歷史留下見證。水壩入口旁有原由廢棄的鐵道改成的東豐自行車綠廊。

編輯:賀晨曦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