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獨具特色的中小企業

時間:2007-12-13 15:34   來源:《走進臺灣》

 

  臺灣經濟從60年代開始進入快車道,在以後的十幾年里一直高速穩定發展,這其中中小企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根據臺灣當局1979年頒行的中小企業輔導準則規定:凡資產總額不超過6000萬元新臺幣和實收資本額在2000萬元以下及常雇工不超過300人的制造業、 加工業及手工業企業,年營業額不超過2000萬及常雇工在50人以內的商業、運輸業及其他服務行業,都屬于中小型企業。幾十年來,臺灣中小企業一直呈不斷增長趨勢,據統計,臺灣現有中小企業102.4萬家,佔臺灣企業總數的97.81%。就業人數719.7萬人,佔臺灣就業總數的78.43%。這就是說,平均每21個臺灣人中就有一家中小企業,平均每家企業有員工(包括老板)7人。

  中小企業支撐著臺灣經濟的大半壁江山,其產值,出口額與銷售額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 臺灣中小企業的出口量長期佔臺灣外貿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1997年中小企業的銷售額約佔臺灣企業總銷售額的1/3,但卻佔了臺灣營業稅的44%,是臺灣名副其實的“利稅大戶”。

  漫步臺北街頭,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公司招牌令人眼花繚亂。這些公司,兩間寫字間,幾張辦公桌,多則數十人,少則三五人,你可別小看了它們規模小,人員少,正是這些“螞蟻雄兵”,為臺灣的經濟大廈添磚加瓦不息。可以這麼說,沒有這些中小企業,就沒有臺灣經濟的今天。

  60年代初期,不少商人大量引進了發達國家淘汰的輕紡工業,這種產業具有投資額小,技術簡單,加工層次少,資本回收快,非常適合中小企業經營。幾個人籌集一點資金,注冊一個公司,買幾臺設備,工人稍加培訓就可以上崗。當時的情況是市場等產品,能產就能銷。臺灣中小企業就是從這個時候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

  70年代中期以後,盡管世界經濟低迷,貿易保護盛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但臺灣中小企業卻憑借自己具有“船小好掉頭”的適應力和應變力,不斷調整產品生產結構,求得了生存,並且仍在繼續發展。

  80年代中期開始,臺灣匯率大幅升值,生產成本上升,島內投資環境惡化,許多大企業陷于困境。這時,見勢不妙的中小企業馬上向東南亞轉移,逃過了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過程中被淘汰的命運,而且在海外開創了一片新天地。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臺灣中小企業揮師東進,到大陸尋求發展機會,不少當時到大陸投資的中小企業,因為機會把握得好,善于經營,如今已一躍成為知名度很高的大企業。

  臺灣中小企業的成功與發展,除了外部環境外,與當局的經濟政策分不開。早期臺灣實行“發達國家資本,節制私人資本”的政策,一方面致力發展公營大企業,同時限制大型私人資本發展。這樣從客觀上造成了臺灣民間中小企業的興起。當局看到中小企業極具潛力,便採取鼓勵和比較開放的政策,給予大力支持。如,設立專門機構,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資金、信息與技術等問題,輔導中小企業升級改造,幫助提高產業技術與管理水平等,這些都為中小企業迅猛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幾十年來,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形成了十分密切的關係,形成了以大企業為龍頭與骨架,中小企業為基礎與主體的相互補充與合作的關係。大企業主導著經濟發展的方向,控制著中上遊產品;中小企業集中在下遊產業,填補了大企業發展中的空缺,既是是大企業零部件的供應商,也是大企業產品的消費者,是上遊大企業的客戶。

  在未來臺灣經濟結構中,中小企業會根據經濟發展形勢的需求,把握機會,尋求機遇,不斷調整與壯大,在臺灣未來經濟發展中仍將扮演重要角色。(化夷)

編輯:賀晨曦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