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觸摸臺灣原住民文化:天生的藝術家

時間:2011-12-26 09:1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觸摸臺灣原住民文化:天生的藝術家(圖)

  在臺灣,現有的48萬原住民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他們是臺灣最古老的主人,在不同文化的不斷衝擊下,原住民獨特的服飾、工藝、建築、音樂等文化在頑強地傳承著——

  在臺灣屏東霧臺鄉,居住著許多魯凱人。在原住民中,這支部落只有萬餘人。對於早年的魯凱人而言,由於沒有文字記述,歷史文化的延續除了口耳相傳之外,最常見的便是借由雕刻、制陶的方式,可以説,許多魯凱人都是天生的藝術家。

  當你走進霧臺神山上的天主教堂,就會感嘆魯凱人傳承文化之精妙。這座教堂是原住民信徒親手搭建的,已經有近60年的歷史。教堂內,每一張椅子都是雕刻的原住民人形,這些化成座椅的“小小原住民”個個背著裝有聖經的書包,還一律“向右看”。

  “為什麼他們要向右看?”“他們到底在看什麼?”前來參觀的遊客十分好奇。

  當地的一位老人笑著説,如果人形椅不轉頭,那麼正面人形的鼻子就會凸起,人坐上椅子靠在椅背上反而不舒適。“椅上人形一律向右看,是雕刻師符合人體功學的創意。”老人又指著位於教堂右前方的牧師講臺説,不論是教堂的民眾或是人形椅,都對著同一方向聆聽,教堂看起來更顯莊嚴。

  不只是魯凱人的雕刻創意,布農人的皮衣製作、排灣人的琉璃珠製作,還有太魯閣人的布藝都讓人驚艷原住民傳統工藝文化的獨特。

  記者曾經慕名到位於花蓮縣秀林鄉的那都蘭工作室,看到了許多五彩的布匹和精緻的布藝品。“這個工作室就是將太魯閣人傳統織布製作成符合現代人需要的商品,另外還從事織布教學,希望將太魯閣人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工作室的主人胡秀蘭正在織布機上工作著,五彩的線在織布機上仿佛快樂地跳著舞。“布織的工藝品賣得好嗎?”記者問。胡秀蘭微笑著回答:“我們當然會在傳統的技藝上有所創新,吸引更多的顧客。其實,織布後面都有故事,有背景,這也是織布工藝品的附加值吧。”

  説到原住民的文化特色和傳承,胡秀蘭興致頗高。“圖案就算一樣,但是在每一個族群裏代表的意義也不同。我都是讓學生先認識一個族群的歷史後再去織布,這樣做出來的東西才會比較有感覺,我們的文化才會有含金量地傳承下去。”

  在原住民的文化中,音樂和舞蹈也相當有特色。每當記者到了一處原住民部落,都會欣賞到熱情洋溢的當地舞蹈和音樂。在創新的基礎上,原住民文化元素的商業性流行音樂也越來越被大眾接受,臺灣的原住民音樂人也在不遺餘力地傳播著原住民的音樂,傳播著原住民的傳統文化。

  目前,在臺灣計有賽夏、泰雅、阿美、布農、卑南、魯凱、排灣等14 族。幾世紀以來,臺灣原住民經歷了各種不同外來文化的衝擊。以語言為例,在大約26種已知的臺灣原住民族語言中,至少有10種語言已經消亡,5種瀕臨消亡,其他多種語言則出現輕微程度的損害。如今,原住民的原生部落一方面在努力發揚傳統語言與文化習俗,另一方面也在政治和經濟上尋求發展空間,這些都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原住民的傳統文化。

  尤其是近年來,臺灣當局的原住民行政管理部門和立法部門對原住民事務越來越重視,不再只是簡單地“移民平地”,而是更多地考慮就地保護。比如在原住民特色文化的保護和重建等方面開始逐步制定出有利於民族傳承的政策來。其中,“旅遊植入”是既能夠保持傳統,又能提高原住民族生活水準的措施之一,因而被大力推進,大陸游客是未來發展最主要的客源。

  應當説,在多元外來文化衝擊的當下,原住民樸實獨特的傳統文化不僅需要自身的不懈堅持,也需要外界的大力保護,不僅是保護他們的語言以及他們在生活中創造的藝術産品,更要保護他們獨特的創造性思維方式和對自然、對美的理解,讓那些原住民以自己的身份和部落獨特的文化為榮,以説母語而驕傲,以穿戴民族服飾而自豪。(本報記者 徐蕾)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